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山外白雲湧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山外白雲湧畫作

我拿什么告诉你一幅画的真假

  扬子晚报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孔祥东(南京) 作家、收藏家。江苏省作协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文/孔祥东
  有一幅徐悲鸿的《西湖炊烟图》,145×60cm,参天古柏,近前顶天立地,远处疏落有致,兼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和 西画的虚实写照。左上方长题:古木森森欲蔽天,平芜尽处起炊烟。不堪想像春归梦,沦落西湖又一年。白云弟属写,悲鸿甲申莫春。钤印:东海王孙。雅昌网上可 以查到它的踪迹。2006年12月27日北京荣宝秋季拍卖,此画以《古柏长春》上拍,88万元成交。2007年11月30日保利秋拍336万成交,注明: 此拍品经廖静文女士鉴定为真迹,并附鉴定证书,将收录于《徐悲鸿作品集》中。2010年6月2日保利春拍560万元再次成交。此时我已看到第一次拍卖注明 的《徐悲鸿作品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廖静文在画集序言中特别提及:“此件给学生梁白云的《西湖坎烟图》,画面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十分精妙,连纪念 馆(指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也没有如此佳作!”2011年12月5日保利秋季拍卖会又一次上拍,估计450万-850万。结果流拍。
  有心 人可以在雅昌网上发现许多拍品在数年内经过这样的流程,这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反复交易的缩影。而我要说的是:这幅画若干年后,上述记录加上辅助资料足以成 为其流传依据,是不是能保证其没有真假疑问?画面信息尚有“白云弟属写”。此人:梁白云(1912-1979),原名伯文,广东人;1939年考入中央大 学艺术系学国画,1943年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西部博物馆任管理组主任,并兼任重庆北碚公园、北泉公园主任,及北碚师范学校美术教师;1950年起在重 庆博物馆工作,1956年调任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员、副教授,195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馆制作100多件盆景。
  保利拍卖的注释 说,在徐悲鸿赠予学生的作品中,尺幅如此之大者极为罕见。这是因为梁白云是当年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尖子生,1943年刚毕业,留在重庆工作,徐悲鸿1944 年创作此画,即将新作赠送这位表现突出的门生。当事人已不在,理论上或许可以找到相关人核实,但不能排除无效或误证。
  我在一本香港佳士 得1992年3月30日的拍卖图录上,看到122号拍品《古木参天》完全与《西湖炊烟图》一样,但作者为梁白云。经比对,《西湖炊烟图》上“白云弟属 写”,在《古木参天》上为“梁白云弟写此属题”。原来是徐悲鸿为梁白云题字的画,被挖改成徐悲鸿为梁白云所写了。假如不是原图在此,谁能说得清真假?长 题,字是真的;画得很好,中西合璧。保利注释详尽解说,条条入理。只有真相能让一切高妙的语言显出拙劣可笑。中国书画的真假鉴定在缺乏流传依据的情况下, 一位高人目测就成确凿的依据。高人的业务水平和德行常常被忽略。当下仍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近现代及古代书画作品,因为巨大的商业利益进入高人的视野,他们通 过展览、著录给这些书画镀金,甚至捏造其出身。我希望未来人不要相信这种空降的流传依据,把历史的悬疑扔给历史,让书画真伪判断逐步过渡到建立有效信息为 依据。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山外白雲湧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山外白雲湧畫作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彰显文人雅士风范追求的两幅古画

 新浪收藏

图1 《宋人人物图》(无款)图1 《宋人人物图》(无款)图2 清乾隆宫廷画师丁观鹏绘《弘历鉴古图》图2 清乾隆宫廷画师丁观鹏绘《弘历鉴古图》
  中国古人一向重视住宅的幽静、雅趣,书房更是文人雅士怡情翰墨、醉意书画的好天地。这里介绍两幅古画,很好地反映了古人的精神追求。
  宋代《宋人人物图》(图1),经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帝王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现为台北故宫馆藏精品。通过此画我们能够真实领略宋时书斋的清雅情趣!
  该画绢本设色,纵29、横27.8厘米。画中儒士坐于榻上,头著巾、下系裙至脚踝。左手持书卷,左腿自然下垂踩踏在脚榻之上。右脚未穿履袜,素足横置榻 上,右手执笔置于盘曲右腿之上。头部右倾约45度,驻目凝思;榻后座屏兼工带写重彩传统题材《汀洲芦雁图》,给力地表现出宋时文人风雅之情,其上悬挂儒士 头部写真肖像画轴,神情如一,俗称《二我图》;在屏风右侧并排两张几案,设坐具绣墩一个。几案放置七弦琴一把、两函书、书画轴几卷、隐约可见兽形香薰一 只;床榻前几案边站立侍童,左手托白釉盘口执壶底部,右手握曲柄,正在斟酒。酒杯边两只果盘,内盛不同鲜果,几案上另设长方形抄手砚一方、残墨一锭;座屏 左侧荷叶座仰莲风炉置于抬式炉架之上;画面左下角另设几案一张,纱罩内盏托一套、长方形隆顶盖盒一套。几案旁红色箱式架具上放置似炉具状器物;座屏正对面 放置层岩状花几架一具,花篮中鲜艳的花朵正在怒放。
  画面整体反映了宋代文人书房场景,家具陈设呈现出一种素雅、简约、井井有条的风格。画面左右空白处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记共十处。
  此幅画作一般认为是来自宋徽宗赵佶的收藏,从画中主体人物面像分析,被确认为书圣王羲之,事实上也反映出徽宗内心的文人取向。在没有机械成像设备的时代,当清乾隆帝赏析《宋人人物图》雅趣之后,不仅加钤“乾隆御览之宝”印记,并且命宫廷画家依范本绘制。
  清乾隆宫廷画师丁观鹏绘《弘历鉴古图》(图2),绢本设色,横147.2、纵76.5厘米,乾隆御书“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钤“垂 露”、“乾隆宸翰”,画面左上角钤“乾隆御览之宝”,右下角钤“内府啚书”、“义皇上人我不为”,共计五方印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义皇上人我不 为”印文耐人寻味,结合画面及乾隆御书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品读,或许更是乾隆的内心独白: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我,鉴古者是乾隆的影子,画轴只是一代 有为君主影子的影子!
  从形式看《弘历鉴古图》借鉴了《宋人人物图》构图风格,基本坐姿和手部姿态与《宋人人物图》雷同,书房中家具摆放 格局也没有过多变化,只是书房家具整体呈现出皇家繁复华贵的风格。诚然,画作更深层次地在刻画乾隆的思想和内心活动,以及展示乾隆精于鉴藏,并且在诗律、 书法等方面同样有着骄人的一面。此幅画作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基础上,借鉴西洋透视和设色技法。画面以线描淡彩渲染为主,用色淡然、素雅,低调而不张扬,更 显中国文人雅士含蓄内敛、脱俗的风范和所追求的意境。
  纵观图中器物类别、档次、数量等,足以反映乾隆精于鉴藏和鉴赏品位。画面中这些藏 品绝不是杜撰出来的,更不是随意选出来装饰画面的,今天在两岸故宫旧藏中依然能寻觅到器物原型。显而易见,器物内涵反映着中国传统佛、道、儒、墨的传统思 想理念,以及共存、和谐、不可分离的理念。这与乾隆自题诗句“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不无关联,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乾隆丰富的内心世界。
  来源:收藏快报

宋朝人很幽默:宋徽宗称推行瘦金体将省墨水

羊城晚报

  春秋
  □贺有德
  中国历史上,要数宋朝人最爱读书,整个大宋王朝读书成为时尚,连皇帝也不例外,完全是读书人的天堂。其实,风流儒雅的宋朝人,不只爱读书,而且很幽默。
  宋太宗时,胡旦被称为科举史上最自信的状元。胡旦晚年,因患眼疾,在家闲居,闭门不出。史官为某贵侯作传,因为出身贫贱,曾以杀猪为业,史官很 是为难:不写不是实录,而写又犯忌讳。踌躇不定,相约向胡旦请教。胡旦得知原委,不禁大笑:“这有何难?就说曾‘操刀以宰,示有宰天下之志’不就行了?” 史官们相视而笑,无不叹服。
 
  学者丁谓拿着诗文去拜访王禹偁,得到王禹偁欣赏,认为其文采和才子孙何不相上下,并与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赋诗一首:“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 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自此,丁谓便以孙何为对手。同年参加科举,孙何高中状元,丁谓名列第四,忿忿不已。宋太宗知道了此事,不 无幽默地对丁谓说:“甲乙丙丁,你既姓丁,该得第四,无需抱怨!”
  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韩琦,曾任资政殿大学士。在邺地任职时,有次参加婚礼,见桌上有荔枝,伸手想拿,白席(北方民俗:操办红白喜事 时专门招呼客人或供使杂役的人)见了,拖着长声唱道:“资政想吃荔枝,请众宾客同吃荔枝。”韩琦厌恶,手伸出去又缩回来,没想到白席又拖着长声唱道:“资 政有气,请众宾客放下荔枝。”韩琦听了,不禁为之莞尔。
  北宋史学家刘攽,出身诗书世家,累拜中书舍人,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为人所称颂。但为人疏隽,不修威仪,且性喜谐谑,虽数招怨悔,终不能 改。晚年得了风疾,须眉脱落,鼻梁塌陷。某日,苏轼与朋友同去拜访。席间,众人以古人诗联相戏。苏轼眼望刘攽,欣然调笑道:“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 守鼻梁?”众人闻言大笑,唯有刘攽独自惆怅。
  著名书法家米芾,个性怪异,举止癫狂,人称“米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尤善临 摹。每次借得古画,一定临摹一幅,然后与原画一起拿来,让人分辨真伪;因为分辨不清,往往拿走赝品。杨次翁任丹阳太守时,有次米芾路过,便挽留米芾小驻。 临走时,杨次翁狡黠地说道:“今日特地为你准备了河豚羹。”结果,上桌的只是普通鱼而已。米芾不解,杨次翁哈哈大笑:“此是河豚赝本。”
  南宋孝宗时右丞相兼枢密使叶衡,因汤邦彦挟恨上奏,言衡诽谤朝廷,被罢右丞相职。罢相归来,大病一场。朋友们来看望,怕刺激叶衡,都不苟言笑。 没想到叶衡倒是随意,忽然问道:“我就要死了,只是不知死了以后,好还是不好?”有人回答:“想必极好。”叶衡非常惊讶,忙问:“你如何得知?”那人答 道:“假如死后不好,死了的人会逃回来。现在没有一人回来,证明死后不错。”顿时,满座大笑。
  “艺术上的天才、治国上的庸才”宋徽宗,其“瘦金书”铁画银钩,历来久负盛名。一日,徽宗让宰相李纲欣赏自己的“瘦金书”。李纲言字体太瘦。宋徽宗道:“朕新创字体,名曰瘦金体,如果推行全国,一年能省很多墨水,如何?朕不愧是有道明君!”
  在宋朝,君臣之间,士大夫之间,读书人之间,乃至寻常百姓,幽默时常可见,堪称空前绝后,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斯琴高娃红酒喷画绘山水

 新浪收藏

斯琴高娃红酒喷画瞬间斯琴高娃红酒喷画瞬间斯琴高娃红酒喷画瞬间斯琴高娃红酒喷画瞬间斯琴高娃与陈强共同创作作品《雁南飞》斯琴高娃与陈强共同创作作品《雁南飞》
  日前,斯琴高娃低调访沪,一袭深色衣裙现身苏州河畔的卡咔度艺术空间,与国画名家陈强共同创作作品《秋艳》,陈强用充满张力的笔触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画面的树干、岩石等,将自由的天空留给了斯琴高娃,而在一旁静观多时的斯琴高娃初次作画毫不拘谨,提起画笔铺陈层林尽染的秋日长空,仿佛让人看到她驾驭影视作品时的从容气度。画到兴起时,斯琴高娃出乎意料地举起了酒杯,呷了一大口红酒含在口中,当众人以为她要一饮而尽的时候,她却突然弯下腰并移动着身体将含在口中的红酒“噗”一下喷到了画面的天空部分,然后她直起身子凝视了一会儿画面,又呷了一大口,迅速“噗、噗”两下喷在崇山峻岭之中,顿时红酒的色泽和肌理使得这幅画瞬间变得与众不同,陈强也感叹斯琴高娃的灵气与才气:“满山红遍,还带着秋日果实成熟的香气!”
斯琴高娃与陈强共同创作作品《长乐图》斯琴高娃与陈强共同创作作品《长乐图》
  提起斯琴高娃,人们总会想到《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大宅门》里的白文氏,《康熙王朝》里的孝庄皇后,这把老戏骨多年来在荧屏上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形象;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她会绘画和书法,其实,年轻时的斯琴高娃就喜欢绘画,从影之后也忙里偷闲提笔写字作画。早在1980年6月,因《归心似箭》上映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斯琴高娃因为对吴门画派艺术的仰慕远赴苏州拜访吴门画派大师吴养木先生,与先生倾心相谈,更献上了蒙古歌舞,当晚吴养木先生便提笔指点了斯琴高娃吴门山水和花卉的基本要义,更将她视若弟子。恰巧,作为吴养木先生入室弟子的国画家陈强也在场见证了那一幕。没想到,一别35年,斯琴高娃参与拍摄了一百多部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而陈强也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潜心创作多年,在上海艺博会上大放异彩。两位吴门画派的师姐弟如今在上海重逢,再续斯琴高娃与吴门画派的前缘,也圆了斯琴高娃心中多年的绘画梦。
斯琴高娃与陈强共同创作作品《秋艳》斯琴高娃与陈强共同创作作品《秋艳》
  讲到绘画,陈强和斯琴高娃有聊不完的话题,从用笔到赋色,从立意到构图,无不要切 磋一番,而谈到电影,让陈强印象最深的是斯琴高娃演绎的第一个荧幕形象《归心似箭》里的玉贞,尤其是当主题曲《雁南飞》响起时,玉贞倚着大树望着远去爱人 的眼神,至今让陈强念念不忘。得知斯琴高娃要访沪,陈强第一时间创作了《雁南飞》用画笔演绎了斯琴高娃电影中的情怀。当这幅作品在斯琴高娃面前徐徐展开的时候,她欣喜万分,现场哼唱起熟悉的旋律“雁南飞,雁南飞,且等春来归”。35年前,吴养木先生曾许诺为斯琴高娃创作一幅作品,然而却因各自忙碌未能实现。 35年后,陈强将其创作的《雁南飞》赠予斯琴高娃,完成了先生的承诺。斯琴高娃感慨之余,悬腕提笔写下了“雁南飞”三个字,并为远去南方的雁群画上了一只 领头雁,寓意艺术之路走得更长更远。她希望这幅吴门画派师姐弟合力的作品能捐献给慈善机构,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这份胸襟令人动容。
  秋日的暮色早早降临,卡咔度艺术空间却还灯火通明,爱画的艺术家们伏在案头醉心创作,盛放美人蕉的《满园春色》,紫藤挂满枝头的《长乐图》,漫漫飞舞的《桃花雨》,时光仿佛过了一季又一季,而他们还在继续⋯⋯

齐白石害人不浅:学他者死

  新浪收藏

  唐朝李邕说过一句话“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可一到齐白石这就变成了“学我者生”。这些人学他的,一个是李苦禅,一个是李染,但他的门下,没一个大家。
  1993年冬,原荣宝斋编辑、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董寿平,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采访和与朋友闲谈中,一再谈了这一问题。齐白石门下到现在没有出 一个人才,没有突破齐白石的,也没有在中国不突破而能够站得住的。他有一个错误的说法——“学我者生”,因为齐白石不属于中国传统的艺术,是工匠。
  上世纪二十年代,故宫开放以后,请他参观,他不去看。他说,看了这些,就干扰了他的思想。齐白石本身是自己闯出来的,这个也很伟大。
  齐白石画画,他不是信手画,都是事先经营出来的。拿炭条组织成稿子, 组织好了以后,一花一叶,都已经描出来了。完成以后,一下几百张,几百幅下来一个章法,一个模子。
  此种做法后果是什么呢?“文化大革命”之后,北京各区抄家文物本来叫被抄者去领。被抄家的去找齐白石的画之类的东西。这些人去领去 了,挂出一张来,这个人说是我的,就这样,画的这个景。那个人也说是我的,画的这个景。因为他是一个稿。这个问题到现在没解决。人们说好的,都收了,实际 上不是收了,没法还。因为他就是一个章法,张三说是他的,李四说是他的。这个遗留问题到现在解决不了,这是一。
  再一个,齐白石画草虫。他当初也确实画了一些草虫。实际上他的一些草虫都是他第三个儿子——齐子如画的,多半都是。他专门叫齐子如画草虫,今天画蜻蜒,明天画蚂蚱,一张一张叠起来。不定什么时候自己拿出来补上花草,这样就又叫人鉴定,着实害人不浅。
  他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和中国其他文人画不同,只是为了卖钱。
  中国的纸,乾隆以前就坏了。乾隆以后一般画画用熟纸了,都是在苏州加工的。以前苏州纸四角一张,安徽纸七分一张。齐白石画画是算成本的,善用粗笔道么,粗笔道一笔就下来,这是一个。别人用细笔道山水画皴法什么,这就必须加工。
  齐白石是杨度把他请来的。杨度是拥护袁世凯做皇帝的六君子的头一个。齐住在杨度家里,都是湖南人,所以看起来他是一个人才,就这样子。齐白石这人很怪,也可以说是有骨气。住在他家里,杨度要看他刻图章,他把两只脚抄在座子上。杨度就坐在他对面,他脚起挑、起高,快到杨度的脸跟前。他有这么个劲儿。有很傲的硬气、骨气。他为这个纸一笔下去,周围一圈白线。这画虾、画蟹、画鱼,恰恰合适。所以他画七分钱买的纸,他卖二块钱一尺。一直到抗日的时候,加到四块一方尺。所以齐白石用这个纸。
  齐白石不看中国的传统,因为他要自己闯一派。中国在民国以前,乾隆以后,绘画艺术已达到一个最软弱无力的时期。他这么一下一震动,外国人看上了。中国人不理解,日本人理解。但齐白石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地位不管,我只要卖了钱就行。所以他的画,到今天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他 齐白石自已造成的。齐白石的画,那章法设计,一个章法设计好了,几百张,全是拿炭条画的。一个炭条画到底了。每天拿出几张来,就画出来,章法雷同。没炭条 就不能画。根据炭条写,用笔慢,这样画。这一个章法画葡萄,画一千张。
  齐白石不是作为搞文化的,而是我创造出来卖了钱就算完了。对中国文化,他不想到这些,对历史他不管他不看。
  有两次他找我去他家,扬州八怪的东西他认不出来。真的假的他不知道,我给他看过两回。在五十年代初,罗两峰罗聘、郑板桥的,就在他家里存着哩,他不看。
  另一派是一片黑。原因一是一个没有多读中国书的人,笔墨两字分不清。中国绘画有一个词汇叫笔墨好。笔墨两字合在一块儿,笔是一个器物,墨又是一 种器物。墨代表各种颜色包括水。笔代表各种绘画工具,着色的工具。这两个是工具,在绘画上说的,不是这两个的单独的工具,而是笔墨。笔墨立意是什么,是这 两个 在绘画上的表现,表现出来的痕迹,既不是笔也不是墨。
  李可染画论所说的笔墨,就是这个笔,就是那个墨。认为黑的就是墨,这就局限了,各种颜色就排除了。把墨当成黑的了,把笔当成线条了
  李可染错误就错在一个不懂破墨,一个以为笔墨就是黑的。在重庆的时候我画画,李可染说你画得太快,要慢。他就是慢得很,抖抖索索的。
  在北京,他再一次学习齐白石,就更加慢了。齐白石慢。慢不是坏,快也不是坏,要适当。既要有快慢疾徐,仿佛音乐,既要有主调,还要有旋律,需要 用什么旋律的 时候就得改变,主旋律不能错。李可染本身还是好,对中国画误解了以后就一片黑。而他教的学生全是学他,美术学院一百人就有一百人学他。
  齐氏门下的弟子好材料用不着。七十年代初,在国际饭店,国务院从故宫调的乾隆丈二匹,他画不成,他说可惜,你给我买点新的。我说,我要旧的。我就把这旧的放下了。我说给你新的。 齐白石也是,好纸他画不了。
  齐本人成功的应尊重,但其思想观点,一句话对艺术影响很不好。李北海说“似我者俗”,世上都学我的,一看就知道俗气了。齐说“学我者生”,忘记了你齐白石只是一个人,而中国有几千年的智慧。(董寿平)
  来源:壹收藏周刊

全城热搜:千足金条换黄花梨

中国网

  今年作为艺术大年,世界级展览层出不穷。年初国家博物馆的“罗马与巴洛克艺术”、“玛雅:美的语言艺术展”;首都博物馆的“凤舞九天——楚文化 特展”;以及中央美院的“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都为2015年艺术兴起开了一个好头。年中恰逢两岸故宫共庆90周年,由台北博物院举办的院庆大展“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天保九如:九十年来新增文物选粹”特展;北京故宫博物院慈宁宫等四个新开放区域正式迎客,8个文物精品展同时亮相,90年来从没对外开放的西路区域,神秘的慈宁宫花园、“甄嬛故居”寿康宫以及国之重宝《清明上河图》的再次面世。这些艺术大展无一不是中国艺术发展重要里程,作为高速发展的艺术文化产业,在当今文化需求及审美需求的推动下,已经逐渐走进寻常百姓身边,就在前不久“艺术南 京”2015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的毕加索、莫奈、梵高等国际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也让南京市民领域了西方艺术之美。
  记者获知,由南京正大拍卖举办的正大艺术周也即将在南京拉开帷幕,“观木乾坤”明式家具精品展也将在南京展出。在欣赏了众多丹青之美,西方美学之后,不如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不一样的东方之美。此次正大艺术周除了独具东方特色的明式家具展之外,更有国立文博机构的一线研究馆员的现场授课,讲述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艺术。而在活动的最后一天,正大拍卖将举行“千足金条换黄花梨”的活动,真金换木头这一举动也引起了众多关注。南京正大拍卖 的发言人称他们此举是想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木文化及古典家具这一独具中国的特色的美学代表,他们为此也准备了百万金条,之所以选择黄花梨这一特殊 树种,也是因为其独特的中国代表性。原产于中国海南的黄花梨被称为木黄金,其产量稀少、材质名贵,亦濒临灭绝。而黄花梨早在明代就是皇室及文人士大夫阶层 所钟爱的木材,随着中国明式家具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加,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机构及著名收藏家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于这一本不起眼的艺术品类。明式家具能够有世 界级的影响力,主要是其暗合了西方现代艺术追求简约的精神,传承千年的榫卯构造已经能够充分体现这种“少就是多”的现代性,将必要的榫卯隐藏于狭小的三维 空间里,外在却不着痕迹,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极简主义设计,同时也是中西美学追求最具代表性的相通之作。
正大艺术周,活动时间:2015年10月20日-24日,
  活动地点:南京市秦淮区江宁路1号正大古典家具艺术馆。
  活动日程:
  10月20日 “观木乾坤”明式家具精品展
  10月21日 “正大私塾”明式家具大讲堂(私人银行专场)
  10月22日 “正大私塾”细说文房清供
  10月23日 “正大私塾”中国千年玉文化
  10月24日 “黄金换黄花梨”全城搜索木黄金
  此次正大艺术周当中除了10月21日明式家具大讲堂因课程安排原因之外,无论是20日的中国明式家具精品展还是22日与23日由国立大型文博机构老师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都是完全免费的向公众开放,大家有时间可以前去一睹明式家具风采。而艺术周最后一天的真金换木头活动,也足够吸引大众前去一观,不妨了解一下,能和黄金等价兑换的木头到底有何不同之处。您也可找找家中的老物件,或许您正坐在两根金条之上呢。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龍行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龍行畫作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军队改革前为何严管将军练书法

  中华网

“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网站截图“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网站截图
  撰文| 岳菲菲 编辑| 傅凝
  军队清理动作频频。这次拿军队社团开刀了。政知道小编得到的消息是,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将军书画院”、战友会等团体和组织已被列为专项清理整治范围,须解散或取缔。
  将军书画类社团有多乱?
  个人会员三年收1万元
  政知道小编在网上搜索并没有找到被领导小组点名的“将军书画院”等社团,但跟将军有关的书画社团种类繁多,例如,“将军部长书画院”、“将军书画研究院”、“中国将军书画家协会”、“中国华夏将军书画院”等。
  中国社会组织网可以对全国性的民间组织进行查询,小编输入“将军”二字,并没有任何查询结果。经询问专业人士得知,各级民政部门都有权限批 准相应规模的社团组织,并不能完全通过民政部的中国社会组织网查询到。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将军书画类社团并没有列入全国性的民间组织。
  小编致电“中国将军书画家协会”,接听手机的工作人员就表示,该协会是在无锡市进行登记注册的,“与另外一些在香港等地注册的不同,我们是规范的”,该协会没有收到解散或取缔的通知。
  当登陆“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的网站时,该网站首页登出声明表示,近期我院接到社会投诉电话,关于一些社会人员冒充我院工作人员,在社会上 以为对方办事为由,收取对方机票费用、考察费用和办事经费等。我院不以为对方办理私事为由收取任何不合理经费。我院只围绕文化交流为中心和各行业书画爱好 者合作。当小编致电询问其注册资质时,工作人员未予以解答。询问注册程序时并没有进行回答,但是有接收到举报。不过,当询问正规的注册程序时并没有能够解 答。
  记者搜索发现,申请加入该院的费用是,个人会员每三年收取1万元,个人理事每三年收取三万元,会费需要在申请时一次性付清。如果申请副院长、院长和名誉院长,费用则分别为10万元/三年、20万元/三年和30万元/三年。
  不规范社团怎么腐败?
  社团高价卖书画洗钱
  对于社团组织领域存在的问题,解放军报援引领导小组负责人的话称,有的同志未按程序报批随意加入社团,有的盲目参加不合规的社会组织,个别的甚至借社团之名谋取私利等。
  知情人士告诉政知道小编,一些不合规的社团容易滋生腐败。例如,通过社团组织与企业“交易”,书画以高价卖给企业或个人,以这种方式洗钱。
  因为不符合目前的作风转变和从严治党的要求,尤其是为了避免出现不良的效果和影响,所以,书画院等社团组织被要求解散或取消。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接受政知道小编采访时表示,非政府组织的数量是社会发展模式决定的。此前的数据显示,一万个人当中,法国有110个社团,美国有97个,而中国有3.3个。不过,我们的政府也在下放权力,借助社会组织来补充政府职能,社团也已由挂靠改为注册登记。公方彬认为,军队是执行 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强调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所以,为了保证其唯一性、坚定性,就要对军人参加军内和地方社团进行规范。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要求,比 如不允许政党在军队内活动等。
  公方彬认为,参与一些文化艺术社团的行为本身是积极的,也可以修身养性,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界线,超越了艺术本身,就会产生弊大于利的结果。
  多知道点
  啥是“具有社团性质的团体和组织”?
  对于“具有社团性质的团体和组织”如何界定,解放军报援引全军教育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的话表示,这主要是指由个人发起成立,未在民政 部门登记注册,冠以学会、协会、研究会、战友会、老乡会、同学会、书画社等名称,具有组织机构或召集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的团体和组织。
  比如,那些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将军书画院”“军人文学社”“军事摄影家协会”等,都属于这类团体和组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要求予以解散或取缔。
  今年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军队社会团体管理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印发全军和武警部队,并已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依据。
  其中,对于境外非政府组织,《规定》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军队人员非因工作特别需要并由组织安排,一律不得参加境外非政府组织。
  解放军报报道称,参加境外非政府组织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很强,军队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统一,参加这类组织尤其需要严格审查把关,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权限办理,不能有丝毫含糊。
  未从事过艺术事业不能主管艺术社团
  知情人士告诉政知道小编,军队原本就对官兵参与社团有严格规定,无论是军内还是地方社团。原则上,作战单位的官兵是不能参加社会团体的,该名知情人士的周围也没有参加除了党团组织以外的社团的官兵。
  不过,《规定》区分了对象进行分类规范,对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业务单位与作战部队适度区别对待,兼顾了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和有关单位业务建设需求。
  《规定》指出,非“艺术类专业的离退休领导干部”不得兼任艺术类社团负责人。其中,艺术类专业的离退休领导干部,是指曾经在校所学的是艺术类专业,或从事过艺术类岗位工作的离退休领导干部。仅仅担任过艺术类单位领导的,不属于艺术类专业的离退休领导干部。
  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领导和机关干部从事的是科研、教学、医疗、文化等领域工作,有相关业务建设需求,其参加社团数量可按照专业技术干部掌握。
  来源:政知道

杨佴旻作品《有绿果子的静物》拍卖逾百万成交

新浪收藏 

《有绿果子的静物》设色纸本80×75cm2004年《有绿果子的静物》设色纸本80×75cm2004年
  10月5日,保利香港2015秋拍“中国现当代水墨及纸上作品专场”专场在香港君悦酒店举槌,拍场上的后起之秀水墨艺术成绩不凡。水墨艺术承前启后的珍贵作品吴冠中《飞白》224万港元成交,杨佴旻《有绿果子的静物》拍出了106.2万港元,以最高估价的两倍成交。
  杨佴旻,当代中国画的重要画家,诗人、艺术家。祖籍中国曲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校董,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所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胡润艺术榜少壮派国宝艺术家。
  杨佴旻是当代中国画的重要画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与开拓,对中国绘画的传统与未来发展具有深刻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国际学术背景。长期以来,他坚定不移地探索东西方绘画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致力于水墨画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不懈地多层次的深刻实践,发现并成熟了具有独特杨氏特色的新技法,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影响广泛。

《清明上河图》回库 故宫特展将换《兰亭序》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讯 昨天凌晨3点,随着最后一批书画爱好者从故宫武英殿离开,已公开展出34天、接受逾10万人参观的《清明上河图》正式回库休养。随后,故宫利用周一闭馆日进行换陈,今天,“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正式开始对公众开放,129件书画在第二期亮相。专家表示,从艺术品位上来讲,换展作品不输《清明上河图》。
  换陈后,“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典藏篇(武英殿展区)展出书画78件,其中除23件清代书画,其余55件均为新的展品;编纂篇(延禧宫展区)展出文物115件,除41件沿用第一期展品外,其余74件是新的展品。
  “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策展的理念、展览的结构没有变化。亮点是换陈展品多,展品依然精彩。从换陈的数量上看,第二期几乎是另一个全新的展览。这一次展览主要讲收藏,几乎所有展品都是全部展开,为了能让公众看到更多的藏品,共设计了两期展出。
  重点文物看点
  >>妇女榜样风采
  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卷(宋摹)
  列女图,又叫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绘制,画的是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据了解,原文有十五节,图也应为十五段,但现在仅存十段,每段图的左侧配有节录自《古列女传》的榜题。图中人物衣纹线条紧劲连绵如铁丝,辅以墨色凹凸晕染,衣纹线条可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孝子列女屏风相比较。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他的画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画人物尤善点睛,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最逼真《兰亭序》摹本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
  冯承素是唐太宗时人。唐太宗曾岀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摹还曾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
  在众多《兰亭序》临摹本中,尤以冯承素摹本最为精美。此本将若干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均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摹临结合,自然生动。
  启功先生曾经高度评价过冯摹神龙本《兰亭帖》在书法史上的特有价值:“在流传后世的各种刻本、摹本中,‘神龙本’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迹。”
  >>揭秘五代皇室生活画卷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周文矩是南唐画院翰林待诏。这幅图画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弈棋的情景。作者在逼真地刻画出人物肖像特征同时,也真实地描绘出室内生活用
  具,如投壶、屏风、围棋、箱箧、榻几等,为后人研究五代时期生活器用的形制以及中国早期皇室行乐雅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由于此图背景的屏风中还画有屏风,又称“重屏图”。
  此图于清乾隆朝藏内府,溥仪曾将它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1949年后,国家文物局从吉林长春文物商手中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赏析

 新浪收藏

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董其昌《行书四言联》董其昌《行书四言联》
  北京    赵榆
  京博艺术博物馆藏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绢本,通长15米,内文幅宽0.295米,长12.25米,书写之精妙,尺幅之硕大,皆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翘楚。翁同龢在手卷跋语中慨叹:“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翁同龢为晚清书法大家,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对此手卷竟然如此推崇,可见此手卷之神妙。
  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精鉴赏,富收藏,明代书画大家。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因使董书风靡一时,满朝皆学董书,士子以董书为求仕的捷径。
  董其昌对于书法艺术有一个渐悟并且一生苦习不倦的过程,而对前人书法的勤奋临习,则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根本。董其昌早年书法水平并不高,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记述:17岁时(隆庆六年,1572年)参加会试于邑,邑守(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的字写得太差,遂将其黜为第二,同时将考卷上字写得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对董其昌刺激极大,自此研习书法,发奋临池,几十年如一日。初师颜真卿《多宝塔》、钟繇《宣示表》《力命表》,34岁(万历十七年,1589年)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得以“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艺术审美水平迅速提高。
  尤其对于草书的研习,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此《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把张旭、怀素草书的精髓融为一体,自成一家,体势连绵,风华自足。
  关于此手卷书写的年代,因为作者没有注明,所以后人说法不一。我认为从手卷的迎首左下角钤“知制诰日讲官”印章判定,应该是崇祯六年(1633年)以后。因为董其昌崇祯六年任皇长子讲官、太子太保,从一品官衔之后,方有“知制诰日讲官”印章。同时,作者在手卷跋语中又提到:“荆州刺史孙正甫自上计归,以秦碑怀素《千文》见贻,因临此本。”“上计”是指地方官到京师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的地方,由此来看,也就是董其昌再次复出为崇祯四年,出任礼部尚书(正二品)兼翰林学士掌詹事府的时期。此任职两年后,即崇祯六年董其昌擢任太子太保。可是,董其昌擢任太子太保的同年,他又向皇帝请辞,被崇祯皇帝“特准致仕驰驿归里”,离开了京师。由此推断,董其昌第二次复出在京任太子太保和在京的最后一年是同一年,所以书写此手卷的时间应该是崇祯六年,时董其昌78岁。
  手卷迎手题大字“字中禅”,小字书:“醉素千文深得逃禅之意,余漫参之,苦无印可之者。董其昌。”钤“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
  禅,佛教指静思、坐禅。“字中禅”,意即在学书法、学怀素草书的同时,亦能得到佛教的禅意。明朝万历年间以后,禅风浸盛,士大夫中间逐渐形成一股逃禅之风,以无端空虚禅悦,自悦于心,当时的士大夫没有不谈禅的,董其昌亦在其中。逃禅的方式也很多,诸如创寺修庙、施田立碑、接纳高僧、谈禅说理、披剃空山、著书立说。董其昌在怀素草书千字文中,悟出“醉素千文深得逃禅之意”。此种风气的深层原因是明末社会政治、经济的腐朽糜烂。
  当然也可以说逃禅是一种智慧,董其昌可称得上当时逃禅高手,并且在逃禅中得到利益和实惠。譬如,万历年间,朝中关系复杂,东林党人与宦官魏忠贤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政治风波频起。董其昌却以对政治的敏锐,用逃禅的智慧,一察觉风吹草动,立即坚决辞职归乡从事他所爱好的书法和绘画,巧妙地躲避官场风浪,待到风浪过后,再买回官职。特别是崇祯四年,董其昌被召回京,出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崇祯六年又擢任太子太保,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走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可是,就在这年六月,董其昌在内阁中的两个好友,一个是担任首辅的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周延儒被罢官,另一个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郑以伟死在任上。他马上就以耄耋之年、疾病缠身为由,连续上疏五次求退,崇祯皇帝“特准致仕驰驿归里”,安全地告老归乡了。回乡后,他精研书法,醉心绘画,论禅事,博收藏,悠哉几年,丙子(1636年)仲冬,忽痰作,不三日而逝,终年82岁。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但他最得意的则是其小楷,这也是对他当初写字太差的最大补偿,凡董其昌的书画作品以小楷作跋者,皆为董其昌得意之作。此手卷的正文卷首,董其昌先用小楷题“临唐怀素千文”六字。在卷后的跋文,董其昌又以小楷书写长跋:“荆州刺史孙正甫自上计归,以秦碑怀素《千文》见贻,因临此本。素书虽称颠,实不逾法;虽称瘦,实不露骨。如《圣母碑》,亦唐时所刻,犹存此意。《自叙帖》稍有出入,前人疑信半矣。张长史《千文》《潭帖》刻八十余字,有龙蛇飞动之势,正可与素师《千文》并参。自二王行草外,独此自标胜会,所谓凿混沌而独创者。董其昌书。”首尾两次以小楷作题跋,可见董其昌对于此手卷的重视与满意的程度,长跋小楷又被翁同龢赞为“超秀”。
  过去教育,《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是最基础的启蒙读物。这“三、百、千”,对文人来说,最受重视的还是《千字文》,书法史上的众多书法大家,诸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钟繇、智永、张旭、怀素、孙过庭、赵佶、米芾、朱熹、赵孟、文徵明、邓石如、赵之谦、于右任等等,都曾经书写过《千字文》。
  《千字文》备受重视,首先是因为皇家编著。南朝梁武帝为了教育他的子辈学习书法,在四十八年(547年),责令殷铁石在王羲之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1000个字,供皇子们临摹书法。但是,由于这1000个字每个字都是孤立的,互不联系,不好记忆,梁武帝就召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用一个晚上,硬是把1000个孤立的字,编辑成四字一句,前后贯通,互不重复,朗朗上口,适于诵读的《千字文》进呈梁武帝,受到皇上的好评,周兴嗣也为此一夜累得须发皆白。
  董其昌非常喜欢《千字文》,甚至把《千字文》“融化于血液中”,指导自己的行动,董其昌为项圣谟题写的《行书四言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京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董其昌《行书四言联》,纸本,纵94厘米,横17.5厘米,上联为“群居闭口”,下联为“独坐防心”,题款“为孔璋兄书,其昌。”孔璋即项圣谟(1597~1658年),为著名书画收藏家项元汴之孙。前文提到董其昌年轻学习书法时,曾与项元汴相识,并遍览项氏收藏的书画,受益匪浅。世事轮回,董其昌晚年又与项元汴之孙项圣谟成了忘年好友。董其昌年长项圣谟42岁,将其一生的处世经验,用楹联的方式传授给项圣谟。联语虽然出自《增广贤文·家篇》“群居守口,独坐防心”(仅差一“闭”字),但与《千字文》“易輶(yóu)攸畏,属耳垣墙”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都是在提醒人说话时,最怕旁若无人,毫无禁忌,要留心隔着墙壁有人在贴耳偷听,即便是自己独处时也不要有无益的妄想,这反映了董其昌的处世哲学,也是他逃禅的宝贵经验。
  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翁同龢兄长翁玉甫在湘中任职时得到此卷,后送给了翁同龢,翁同龢珍藏26年,同治四年(1865年)作跋:“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先兄玉甫于湘中得之,特以畀予,藏筪中廿有六年矣。冬夜展观,不胜感慨。乙丑十月廿八日,翁同龢记。”钤“虞山翁同龢印”(白文)、“紫芝白龟之室”(白文)。
  此手卷民国时期被傅筑夫收藏。傅筑夫(1902~1985年),河北永宁人。1921年考入辅仁大学,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曾在鲁迅指导下研究神话传说,并在河北、安徽、中央、南开、人民等大学任教。精鉴赏,喜收藏。尤喜中国古代书画收藏,钤“筑夫鉴赏”“傅氏双桂轩珍藏”二印。
  “文革”时期,归康生。康生(1898~1975年),山东胶县人。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精于文物收藏与鉴赏,擅长书画。钤“求是斋珍藏印”。
  改革开放以后,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日渐兴盛,此卷被李秋林收藏。李秋林(1954年生),浙江绍兴人,寓居北京。精鉴赏,喜古代书画收藏。与书画鉴赏家徐邦达、启功、刘九庵、章津才、秦公等诸先生过从甚密,曾携此卷向以上诸先生请教,得到诸先生肯定。钤印“秋林收藏”(阳文)、“丰硕堂鉴藏”(阳文)。
  京博艺术博物馆在瓯江草堂主人易苏昊先生的帮助下,以巨资购得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又诚邀四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委员,即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萧燕翼、许忠陵,北京市文物鉴定研究所副研究员章津才,天津市文物局研究员刘光启先生进行鉴定,四位国家鉴定委员一致鉴定为董其昌作品真迹珍品。                     责编    潇然
  来源:《收藏》杂志

《富春山居图》差点成了殉葬品

  新浪收藏

《富春山居图》(局部)《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79岁时为无用禅师作,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生活在富阳的黄公望以富春江为题材,为了画好这幅画, 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黄公望晚年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遂造就了一代传世名画。此画既形象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黄公望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展开长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仍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地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还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目前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金叶 来源:《金融投资报》

启功题溥心畬《双猿图》赏析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启功跋文启功跋文双猿图(国画) 溥心畬双猿图(国画) 溥心畬
  侯刚
  溥儒,字心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文人大画家。他精通棋琴书画,在书画界与南方的张大千齐名,被称作“北溥南张”。心畬先生是启功同宗远支的前辈,启功二十岁左右时,书画即很有名气,很得同宗长辈溥心畬、溥雪斋的欣赏和器重。溥心畬经常在锦翠园的寒玉堂举办小型聚会,也邀请启功前去,启功便有更多的机会向心畬先生请教,和一些名家无拘无束地谈艺作画。启功先生曾回忆,同老先生们在一起,非常有益于增长见识,特别是他们思维缜密的谈话,或对一幅画的鉴赏,或对一位画家的评论,在众说纷纭中,你总会有自己的判断,在这种场合中获得的教益是不言而喻的。
  前些年,有一位同事,家中藏有一幅溥心畬的《双猿图》:在俊俏悬空的层岩上,一头老猿抬头仰望着攀援在古柏枝头的小猿,神态悠然,活灵活现。但是,同事家人不知道这幅画的真伪,便拿来请教启功先生。先生打开画轴,仔细观察后说:“这画是真的,应当好好珍藏。”说着,拿起桌上的铅笔,在一只用过的信封背面,草拟了一篇题跋,然后用毛笔抄下这篇跋语:
  心畬公家藏宋易元吉《聚猿图》小卷,有钱舜举题尾,至精之品也,公喜画猿,实有所资。此图放笔自运为多,层岩古柏,尤饶磊落之致。近见公画多赝本,如此精妙,信属奇珍,藏者宜什袭宝之。启功获观因识。
  启功先生题毕,对藏者说:“我年轻时在心畬先生家中看见过他收藏的北宋画家易元吉的《聚猿图》,图上有宋末元初画家钱舜举的跋尾。心畬先生经常临画,深得画猿要领,您的这幅画应当好好收藏。”
  (作者为《启功全集》出版委员会主任)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齐白石是一个传奇

   新浪收藏 

齐白石 黑荷蜻蜓 98.5×46.5cm 纸本墨笔 轴 1934年(甲午)北京画院藏齐白石 黑荷蜻蜓 98.5×46.5cm 纸本墨笔 轴 1934年(甲午)北京画院藏
  ■韩朝(北京)
  齐白石一生充满了传奇。从木匠到大师,足足可以让人百般解读了。
  在中国当代,没有哪一位画家比齐白石更有知名度。他的艺术自是高妙的,可是和他一样高的画家却没有他的知名度。老爷子究竟有何道行能够如此登峰造极?画的水平高,人脉好,接地气,故事多,活的长,生逢其时,背景了不得等等,这些都有,总之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占尽。不过,那是齐白石可以称“翁”时才有的,是自己一点点挣得的,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伸手既得。
  齐白石成为传奇,对于他个人而言,是自性得到淋漓发挥的结果。自性发挥不用费大气力,不像有的人一辈子拧巴着,本性被压制被扭曲,无从发挥无处发挥。齐白石以农民身份入画家列,开始受白眼,后来反倒成了他的优势。新中国的文艺政策: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最适合齐白石,所以说齐白石沾了“二为”和“双百”的光。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出身农民有好处,齐白石最有机会被宣传推广。后来他被推为美术家协会主席,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人民艺术家,乃情理中事。
  一个人想改变自己小时候和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很难。齐白石也是,一生农民本色。但是他站到了中国文人画这个最大的文化主线上,同时,他以农民的淳朴天性赋予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率真,拙朴,有现代感。齐白石不落旧蹊,却也不像其他人另辟蹊径,齐的选择既聪明也费劲,聪明处是占了一个“大”字和主流;费劲的是走这条路的人多,传统深厚,闯出来不容易。他早期作品学八大山人,冷逸,不好卖,转而学习吴昌硕。缶庐雄浑大气有点野,趣味性不够。比起吴画的浑厚粗狂,白石画显得拙朴而清新,受众面更广大。工与写、平与奇的极端结合,很有可读性。
  白石老人终究是语言大师。他懂语言,书法用笔使得线条与宣纸之间有呼吸感,进进出出,深深浅浅,墨的浓淡干湿布局也是,大小疏密,聚散离合,很有节奏,点画间很是自然圆融,活脱灵透,真是笔笔皆美。老爷子笔墨当然好,不得了,色彩也好,别人上色容易俗,可是白石老用色浓艳而不俗,关键在他的色墨关系处理的好,而且和造型统一起来了,齐画之形夸张变异,变得主观而有趣,色随之明快,整体生发出力量,可谓天趣横生。抛开具体物象,抽象意味蕴含其中,有构成,却也随意,很是现代。他从传统中走出,不守传统样式,在传统这棵大树上生出一个有现代感的新枝,实为最大的创造。
  齐白石恰恰以农民的天然趣味闯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单纯的文人画家往往做不到)。花鸟画家必以彰显趣味为己任,明清之后绘画转向求趣味求自由,花鸟画尤其如此。齐白石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画家比齐白石有趣而大气。齐画笔酣墨饱,大气之一端也。趣味弄不好就成了小趣味。关良的人物,陈子庄的花鸟、山水都是以趣味胜。关公有趣也不小气,但是偏于拙趣,别致。子庄先生的画妙趣横生。可是两人皆没有白石老画的厚与大气。其他画家多数沦为小趣味甚至小气。齐画又质朴又清新,独树一帜,本身占据一个高点,加上画外的东西,齐白石获至尊地位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齐白石确实是一个有趣味的人,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与他的出身和经历以及社会背景有关。既老道,又天真,既孤傲,又世俗。他的一幅润格告白书如今成了传颂的帖子:“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一个爱财爱钱的农民画家,活灵活现,不掩饰本色,活了一个大自在。白石翁也是个倔强不服输的人。有诗文为证:“余宁可饿死京华……”,“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倔强不服输却也不认死理,该低头时就低头,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也常用“三百石印富翁”题款,从中看得出他的识见、眼力、胆魄和胸襟,令人刮目。他的现实还表现在他画眼前所见能见之物,不画幻想之作。取材于现实,画法也通俗易懂,童心天趣,小孩子老干部学画画也是从齐画入手,可见传播力之大。
  在中国画历史上,齐白石堪称全才,诗书画印四绝。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所不能,尤其以花鸟最佳。英国艺术理论家苏立文曾惊叹中国花鸟画的活气。苏立文说的是花鸟被画活了,其实更隐秘的一点是书法用笔的灵活点画令画面生机无限。现代花鸟画成就最大,达到巅峰,齐白石便是那峰尖。以花鸟比,齐白石的画在精神性上不及清代的八大山人。与同时代人,比如与黄宾虹和林风眠比较,也不及后两者来的深刻,可是八大山人、黄宾虹和林风眠都没有齐白石知名度大,一个重要因素是齐白石最全面。
  齐白石天分极高,一生也勤劳节俭,有自刻闲章“不教一日闲过”为证。想勤劳容易,做到不容易,要有好身体,头脑还要好。齐白石一生娶了几房太太,可见他阳气十足。有天赋,路子也需一步步走。从早期到中期直到晚年,越往后,白石老越发自信。从他的书画之风神看,是这样,真正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境界。现在发生在白石老人周遭的一切都被传为美谈,总之,齐白石身上全是宝。
  齐白石60岁之后开始做大,衰年变法很成功,单不说现在的天价引发惊呼,日本展览成功后确实洛阳纸贵,一纸难求。齐白石名气一大,玩起跨界,梅兰芳、新凤霞等名流也拜师学艺、助威造势。还是老爷子有预见: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艺术的通则。
  来源:美术报

南宋著名画家梁楷《出山释迦图》鉴赏

新浪收藏

南宋 梁楷 出山释迦图 绢本设色 117.6×51.8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梁楷 出山释迦图 绢本设色 117.6×51.8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朱同 赵启斌
  《出山释迦图》简称《出山图》,是道释人物画中比较重要的绘画题材之一,描绘释迦牟尼发心悟道之后重归人世的情景。历史上不少画家都曾创作过这一题材类 型的绘画作品,塑造出了具有不同特色的释迦牟尼悟道出山形象。南宋著名画家梁楷所作《出山释迦图》,即是这一类绘画题材的作品,描绘了释迦牟尼苦修悟道后 从山洞崖壁间走出来的一刹那情形,瘦骨嶙峋而又鉴定从容的神色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出山释迦图》创制中,梁楷选取释迦牟尼苦修觉悟后从山中走来的情形进行描绘,作释迦牟尼拱手赤足静静行走状,释迦牟尼目光坚定,面貌平静安详,正缓 缓从山洞壁涧中走来。山雾弥漫,阴湿清冷,释迦牟尼头顶崖壁挺出的枯木在阴冷的氛围中簌簌作响,足下尖锐的荆棘杂木也让人产生到尖锐、劲硬的感触,与释迦 牟尼所面临的清冷阴湿崖壁、坚硬的岩石道路形成有力的呼应,更加衬托出释迦牟尼求道的顽强心志。梁楷通过精细的笔法和对画面萧疏、冷清氛围的塑造,微妙地 烘托出释迦牟尼苦苦求道而得解脱了悟后的几乎虚脱的动人形象。释迦牟尼虽然已经消瘦的不成人形,胡须、头发散乱不堪,胸上、手臂、腿足上的毛发也已经枯黄 散乱,多日未曾修理,但从画面坚毅的神色、清澈宁静的目光来看,通过如此的苦修,他已经获得了精神上的无上解脱和超越,拥有了不可拔除的人格操守和巨大的 精神能量。梁楷在《出山释迦图》中塑造出如苦行僧一般的释迦牟尼形象,当与他对当时禅宗盛行、对佛门一些人事的人事有关,所有才有这一意味深长、充满激情 的《出山释迦图》作品的出现。
  梁楷是一位极其具有个性的画家,性情狂逸,由于他在绘画上的精湛造诣和个性特色,显然在画院无法为同仁所容,被视为“梁疯子”,只好与院外僧、道人士多有所交往,以发泄胸中郁郁不平之气,但最终仍不能忍耐画院规矩,挂金带离职而去,梁楷因其如此超越现实羁绊而追求理想精神状态的行为,也获得了高士的称誉,确实是历史 上一位非常难得的特立独行的杰出画家。
  纵观梁楷遗存的绘画作品和有关文献记载,他曾经创制出了两种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图绘宝鉴》谓“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服,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 笔”,记录了他的这一情况,认为既有为画院同行所敬服的“精妙之笔”,即细笔笔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其用笔之精妙,即使专业画家也不得不惊叹敬服,从他的 《黄庭经神像图》上,即可见精细一路画风的作品,所以画史认为梁楷师法贾师古,而“描写飘逸,青出于蓝”,具有极其精湛的笔法造诣。另一类作品即为具有写 意意味的“减笔”绘画,他的这一类绘画作品,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和朝廷的提倡不同,未必能为宫廷和画院接受,但由于梁楷在笔法上所作出的开拓以及强烈的个 性特色,他的这一类作品在当时就获得了一些人的欣赏,显然他的创造性作为也获得了同情和共鸣,《布袋和尚图》、《太白行吟图》等,都是这一类绘画作品的代 表。从用笔和画面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看,《出山释迦图》当是梁楷风格已经成型后的中年末期、晚年初期的作品。衣纹线所用“折芦描”笔法已经形成,树木勾勒 有“钉头鼠尾”的描法特点,笔势遒劲尖锐,深具中年画家所具有的精力和体力,用笔精细、洒脱、熟练、奔放,用笔特征上保留了早年笔法精细、遒劲的特点,同 时在一些笔法上也具有了简略、劲整、疏放、率意的成分,具有晚年用笔的一些特点,因而可以初步判定梁楷创作这件作品时所处的大致年龄阶段。
  梁楷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绘画进一步发生变革的特定时期,从六朝以来所形成的精密细致的画风开始出现进一步的变动,绘画创作从客观再现型走向主观表现型的 发展道路上来,五代孙位、石恪、董源、巨然具有主观写意、抒情性的画风得到重视,尤其北宋末年文人画的兴起,使主观写意型的绘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新的发 展,尤其笔法,从六朝“疏体”笔法的形成到这一时期“减笔”笔法、“写意”笔法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仅是笔墨技法的完善,丰富了中国画的笔墨 技法,同时也使笔墨进一步获得独立审美的新要素和精神能量。梁楷《出山释迦图》中出现的泼墨、减笔笔法,出现的“折芦描”、“钉头鼠尾”描法,确实具有相 当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类作品中具有主观表现性的笔法的出现,对今后写意人物画、写意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来源:美术报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嘉庆大火毁了乾清宫多少文物

 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讯(记者 冉晓旭) 众所周知,清朝乾隆皇帝对古文物特别是历朝著名书画极为热爱,其乾清宫贮藏件数最多,达3600件,可谓藏品之最。然而,清嘉庆二年的一场大火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石渠宝笈》
  一至九卷曾藏于乾清宫
  乾清宫是皇家园林建筑中的精华,位于乾清门内,中轴线上, 处于内廷的中心。明至康熙朝此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因此规格极高。
  鉴于乾清宫地位之高,奇珍异宝汇聚于此也不足为奇,据统计乾清宫是宫廷书画贮藏最为集中的场所,其中所藏种类繁杂,基本囊括了清宫书画的所有品种,如宗 教书画、佛经、道经、帝王书画、列朝名人书画、本朝臣工书画等等。据史料载:“殿中书数十架,经史子集、稗官小说、传奇时艺,无不有之,中列长几,商彝、 周鼎、哥窑、宣炉、印章、画册罗列毕俱,极负盛名的《石渠宝笈》的一至九卷便藏于此。”
  就藏品的具体分布情况而言:乾清宫东配殿的昭仁殿内存放有汇贮宋岳珂校刻《五经》、《天禄琳琅》,乾隆御笔《五经萃室记》一册、一卷,和一件缂丝《高宗纯皇帝御笔五经萃室记》;乾清宫西配殿弘德殿内存放均为乾隆御笔。
  仅《天禄琳琅》便足以让人惊叹,1744年,乾隆命大臣检阅皇家藏书,选择宋元明藏品中的精华之作藏于昭仁殿,题名为“天禄琳琅”,成为中国第一个宫廷 善本特藏。此后藏品不断丰富,乾隆命大学士于敏中等人鉴定整理,编撰《天禄琳琅书目》十卷,著录图书429 部, 收入《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此书可谓珠玉毕集, 所收皆为一流善本,如宋版书中最为人珍视的三部:《两汉书》、《文选》、《杜诗》,前两部皆在前编之中。如按版本年代计,宋版71部、金版1 部、影宋抄20 部、元版86 部, 明版251 部,善本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递藏有序,在中国历代藏书史上实属罕见。
  取暖不慎引起火灾
  然而清嘉庆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嘉庆二年( 1797年) 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7一19点),乾清宫突发大火,据第二天总管内务府大臣永琅、和坤、福长安、丰绅殷德、温布、盛住等人的奏报可知,大火首先从乾清宫 的东暖阁东面穿堂的楠木格子燃起, 随即引燃乾清宫, 并迅速延烧左右两侧的弘德、昭仁两殿,及后侧的交泰殿,当时正值初冬,天干物燥,顿时火光冲天、火势极为凶猛,宫廷总管内务府大臣怡亲王永琅带领官员、士 兵、太监极力救火,但无奈火势甚猛,就连交泰殿后的坤宁宫前檐都被火熏灼,幸亏西北风起,才使其幸免于难。当时已经是太上皇的乾隆帝面对“死里逃生”的坤 宁宫,感叹道此事幸得佛祖保佑,乃不幸中之幸。
  第二天清晨,太上皇乾隆帝亲自祷告:“虔诚礼谢, 以答灵贶” , 但面对已成为废墟的乾清宫、交泰殿、弘德殿、昭仁殿, 痛心疾首,并发罪己诏,要求臣下查明失火原因、对救火有功的官员加以褒奖。
  据《东华录》记载:总管内务府大臣怡亲王永琅在扑灭大火之后,便着手调查失火原因。火灾由掌火太监郝世通不慎引起,当时清宫内取暖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宫 殿的地下砌火道或在炕床下砌火道, 在殿外廊子下的灶口处添炭, 即为“暖阁”; 二是在宫殿内设有铜质火盆或精工细做的掐丝珐琅熏笼, 谓之“熏殿”。而乾清宫为清代帝后寝宫, 向来使用第二种取暖方式,即“熏殿”,一般流程是将未燃烧彻底的灼炭埋灭、贮坛, 再贮于炕洞中,便于第二天继续使用。然而郝世通因贪图方便,将炭埋闷熄灭后放在东穿堂楠木隔旁,结果煤炭复燃,熏灼木隔引起火灾。等到稽查宫禁的太监闻到 烟味,探查时大火已成燎原之势, 然后赶快泼水救火,但已无力回天,乾清宫化为灰烬,而其中藏品大多被焚毁,据《石经考文提要》载:“《提要》之作, 荟萃宋本之善者。嘉庆二年,乾清宫毁于火, 宋本俱烬”,可见损失惨重。
  此事使乾隆帝极为恼怒,要求严查,据《大清律例》的规定:“失火之人若延烧宗庙及宫阙者, 绞监候。”但最终判决时,据乾隆帝旨意,从宽处理。
  有罚也有赏,十月二十四日,总管内务府对积极救火的各处救火首领太监等予以褒奖,对竭力取水救火的5名首领太监, 每人赏1件小卷丝缎,其他21名太监每人赏银各2两。
  与紫禁城其他建筑一样, 乾清宫并非首次失火,自明代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建成后的近600年间,经历多次天灾人祸。据统计,永乐二十年( 1422年)、正德九年( 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皆有焚毁。乾隆为此下令整顿,制订宫中防火救火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并要求在第二年春天重新修缮乾清宫。
  乾清宫重建
  重建乾清宫方案已定,很快便付诸实施。在当年腊月底,便择吉日安梁, 第二年春天采集物料兴建宫殿,仲秋便已竣工。几乎与修建宫殿同时进行的便是重新收集在大火中焚毁的藏品。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大学士彭元瑞被任命 负责处理原有图书的重新插架工作,至嘉庆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的上奏可知,将御花园藏书搬入乾清宫区域昭仁殿内,当时已完成三成陈设书籍,且每本皆有谦牧堂图 记,宋板书由原来的七架增至十一架,而如《春秋经传集解》、《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杜氏《通典》及各种影宋抄算书皆为稀世珍品,与之前相比更加 完备。并对之前的图书加以清点,随后重编《天禄琳琅书目》续编,希望在新宫落成后,藏品可以及时地摆放入内, 恢复旧事面貌。所以选书、编目极为迅速,仅7个月便已完成。年老的乾隆对此十分欣慰, 赞道:“悉复旧观, 朕心深为喜悦”。
  虽然大量藏品毁于大火,但仍有幸免于难者,如乾清宫的宝座屏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椅,此屏风为康熙时安设的,据悉乾隆帝12岁时,康熙、雍正、乾隆祖 孙三人相会于圆明园牡丹台,之后康熙便将乾隆带入宫中抚养,所以乾隆到乾清宫给康熙皇帝问安,可以见到御座后屏风上的诸经铭语,在《御制乾清宫五屏风铭》 中记载,其内容为:从左至右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岂(恺)弟(悌)君 子、四方为则”,“知人则哲、安民则惠”。大火并未将其烧毁,使得宝座可以保存至今。
  乾清宫中赫赫有名的“正大光明”匾,虽未能幸免于难,然而此匾为顺治帝所书,康熙在位时,将这四个字勒石永存,等到恢复乾清宫陈设时改为墨刻匾。
  在顺治朝时,乾清宫便存贮图书册页,恢复陈设后,仍如此,又因其为后宫正殿,所以着重表现皇帝的文治武功,陈设多如:《四库全书》、《御制平定准格尔告 成太学碑文》、平定回疆后制作的玉瓮的物品。东、西壁设通体书架,北面为仙楼,东西暖阁存放皇帝亲书的诗、文、书、画,临摹的书画等。
  据宣统二年的记载,此时的乾清宫仍有大量珍品,如书画类:《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共五百二十套、计五千二十本;《皇朝礼器图》二十四匣,计九十二册; 《御制诗文十全集》四套、《南巡图》手卷十二卷等等。而且乾清宫收藏大量皇帝的临摹,如《御临王羲之书洛神赋》、《御临王羲之乐毅论》、《御临王献之 帖》、《御临苏轼墨妙亭诗》等等。不同样式的钱币也有收藏,其他珍宝更是不胜枚举,如金漆五屏风九龙宝座、紫檀木嵌玉三块如意、红玛瑙葵花洗、青白玉莲笔 山、哥窑五寸碟等。由于战乱,诸多珍宝或散轶、或毁于战火,而得以幸存者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回归展示,为我们所见。
  文/冉晓旭 制图/周建文

《康熙帝万寿庆典图》明起亮相故宫

和讯网

“珐琅九如如意”取义于《诗经·小雅》,其意为祝福君主长生不老,永葆青春。  “珐琅九如如意”取义于《诗经·小雅》,其意为祝福君主长生不老,永葆青春。象牙塔综合了镂刻、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工艺技法。象牙塔综合了镂刻、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工艺技法。画珐琅“万寿无疆”盘乃宫廷御用之器。画珐琅“万寿无疆”盘乃宫廷御用之器。《康熙帝万寿庆典图》(局部)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盛况及丰富的祝寿文化内涵。  《康熙帝万寿庆典图》(局部)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盛况及丰富的祝寿文化内涵。
  本报实习生 李硕 记者 童薇菁
  为看一眼《清明上河图》排6个小时长队已经不是新闻,10月10日开始故宫又一画卷将首次展 出真容。画卷长近40米,几乎是《清明上河图》的 8倍,描绘人物1.8万多个,更是将《清明上河图》的824个人物远远甩在后面。这就是描绘康熙60大寿“庆生”场面的《康熙帝万寿庆典图》。
  “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是故宫博物院90年院庆的重量级大展,10月10日起,观众便可以登上午门雁翅楼,近距离观赏众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了清代巨幅绘画《康熙帝万寿庆典图》。
  《万寿图卷》画面起于西郊畅春园,止于紫禁城神武门,描绘皇帝与皇太后从畅春园回銮途中,臣民为祝万寿所点缀的景致,以及迎驾并待瞻天颜的民 众。据故宫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出的《万寿图卷》下卷为全卷展出,上卷展出重要局部。在下卷中,景致基本是写实,描绘的是西直门到神武门的庆寿图景,也 是当时市肆繁华喧嚣的区域。北京城重要的地理坐标一览无余,包括已经消失的西四牌楼、北海永安寺白塔、北海团城等,这些有趣的细节都需要观众有双慧眼,仔 细品味。
  值得一提的是,画上的1.8万多人,几乎都是“无名氏”,虽然表情都挺生动,可惜当年并未留下对照姓名的图谱。作为主角,康熙皇帝则全程坐在步辇里,压根儿没露面。
  “这幅画比较窄,画的人太多。”策展人说,“我们重点选取了8个最有意思的区域放大,制作成动画效果,让康熙万寿庆典动起来,并给这些画面配 音,在地图上标注位置。比如画上一处丁字路口搭建了戏台,正在演《邯郸梦》。我们就在此处设置了语音导览,观众不仅可以看展览,还能听出戏。”在这些被制 作成动画效果的区域中,里面的人物还会行走拜礼,万寿庆典仿佛“活”了起来,观众们也借此“穿越”回了那场盛事大典。
  正值故宫博物院 90岁寿诞,“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无疑分量极重,并直接被请上了“天宫”——2800平方米的午门及东西 雁翅楼首次向公众开放。《康熙帝万寿庆典图》领衔500余件文物,展品涉及书画、玉器、瓷器、陶器、漆器、珐琅器、织绣器、家具、戏曲等门类,几乎涵盖故 宫珍藏所有文物大项。超过半数以上的文物是首次亮相,其中包括皇子、皇孙祝康熙帝六旬万寿诗文屏风等。
  90岁对于人类而言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故宫博物院越来越“年轻”,不断更新技术与展陈观念,以适应观众时代“口味”的变化。随着雁翅楼、西部区域等逐渐开放,游客可亲历《甄嬛传》故事中众多小主、格格们生活场景集中的区域,包括赫赫有名的慈宁宫、寿康宫等。
  来源: 文汇报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清香(梅花)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清香(梅花)畫作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宋代名窑之一 建窑精美执壶赏析

中国文物网 

  建窑,亦称 “乌泥窑”。其窑址建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因宋时属建州建安县,故名建窑,历史上也有人称建安窑。建窑属于建州文化中的一部分,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闻名于世。
  近日,杭州国尊有幸征集到一尊精美的建窑执壶,此执壶高26cm,呈撇口,短颈,鼓腹;圆底无圈足,造型沉稳,且腹上有八道瓜棱,并在中央镶嵌了一片脉络俱全的金黄色叶子,其颜色犹如上等的琥珀,十分灵动。不仅如此,其形状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细美,像壶嘴的设计,对于线的运用非常流畅,在造型上是一条向上斜挑起来的弧线,其壶身另一面的把手同样设计精巧,像一条彩结一样,滑腻而婉转地附在壶身上。
  据国尊了解,这种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的执壶流传下来。而对于建窑,据考古证明,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普通窑场,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的特点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值得可惜的是,风靡宋代的建窑,在元末以后就停烧或废烧了,更是一度失传。但是,建盏至今仍备受青睐,失传数百年的古老建盏的复兴也为当地所孜孜以求。
  据悉,建窑在瓷釉上的纹理表现是道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一种反应。北宋徽宗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能够得到皇帝的评价,可见建窑瓷在当时受到皇室的重视程度。建窑主要烧制的品类有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然它却因黑釉瓷闻名于世。它的黑釉瓷主要特征是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或紫黑色,正如国尊征集的执壶那样。
  在2015年第31届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上,建窑建盏极品“金油滴”在开展不到2个小时就被一位收藏家以96万元的高价收入囊中。从各大拍卖会显示的行情来看,其他品种官窑瓷器动辄都要上千万元,而建窑瓷器一般在几百万左右,颇具升值空间。此外,建窑因为一度失传,市场上赝品较少,所以国尊征集的此建窑执壶十分具有收藏、投资价值!

祝允明《草书五言诗》

   99艺术网

祝允明 草书五言诗 扇面 水墨金笺 17×52.5cm祝允明 草书五言诗 扇面 水墨金笺 17×52.5cm
  (三)”专场如期举行,其中,祝允明扇面书法作品《草书五言诗》释文:枕席钱塘馆,更时未卜还。每当身作客,转觉意能闲。雨气横秋海,潮声入夜山。道人看默坐,应笑鬓毛斑。
  作者简介: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举人。嘉靖六年迁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工书法、诗文,行草自由、流畅婉劲,风骨遒媚。并以小楷、狂草名动海内。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有代表性书法家,称“三大家”。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深豁層巒迷曲徑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深豁層巒迷曲徑畫作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濃淡雙鉤竹陰陽如人生

 新浪收藏

《竹圖》《竹圖》《竹圖》《竹圖》《雙鉤竹圖》《雙鉤竹圖》
門前那叢竹子,越發茂盛了。 它們的根係無限地伸延到毫無障礙的地底下,一個我們只能感受與判斷的空間。 那裡有竹子們賴以生存的營養,空氣,陽光,雨露……可貴的是這叢竹子一年要生出兩次新篁,即每年出兩次筍子。 每逢其時,我便倚在一隻舊藤椅裡,閉目假寐,諦聽竹筍拔節生長的聲音,一時一刻的變化,都是那麼美妙而令人神往;諦聽箬葉在風中的吟唱,然後輕輕地墜落,在空中舞蹈,有時會遇到一點障礙,它便翻著筋斗,直往地上而去,毫不猶豫,絕不停留。
今歲生筍時,恰逢我閱讀明代金浞的《雙鉤竹圖》和清代金農的《竹圖》。 因此,我對門前那叢竹子便有了特別的遐想,亦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欣賞,越發覺得它們就是從古代的畫卷裡走來的一樣。
二位金氏的竹子確實不同於我以往欣賞的風竹與靜竹、雪竹與春竹,譬如顧安和郭畀的竹。 金浞的竹宛若一個人靜靜地站在春陽里,觀瞻身邊叢生的新篁。 既然站在陽光下,必有影子,正所謂如影隨形,同根生長,不離不棄。 我凝視金浞的《雙鉤竹圖》,就想找一處低矮的山坡坐下來,休憩一下,順便看一看周遭的風景。 這個地方正好有兩株竹子立於石畔,枝葉茂盛,相互映襯,一向一背,一濃一淡,一俯一仰……這世界正是由陰陽兩極組成的,或者認為陰是陽的影子,陽是陰的正面。 雙鉤濃淡之陰陽,彷彿人生立世之形態,沒有永遠的明媚燦爛。 從新篁的態勢來看,應該是春雨之後,空氣清新,萬物蓬勃。 青青草坡,嶙峋石罅,鬱鬱新篁,處處瀰漫著蘭花的馨香。 縱觀整幅圖畫,老幹自有勁道,新者也不乏秀拔。 只有岩壁上的藤蔓,固執地追求時光中一點一滴的風化,噬而化之,成為春光中一道別有情懷的光景。
而金農的《竹圖》也恰好有兩幹竹子斜逸而出,一濃一淡,一陰一陽,配以金氏特有的漆書,堪稱一絕。 這是初步感受,細細端詳,再讀畫家自題,卻又感受到淡淡的憂傷,縷縷的淒婉,甚至不乏蒼涼。 畫中竹葉陰晦密布,彷彿蒙塵已久,難免不叫人心猶感傷。 不過,整體畫圖,卻有著空濛幽深的意境,令人心生另一種美來。 這種美就是感時傷物之美。 難怪金農在畫中題道:“無瀟灑之姿,有憔悴之狀。”這陰陽雙竹也恰恰是金農羈旅揚州的真實生活寫照,更是他內心世界的某種象徵。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 當天真消逝、浪漫遁形,畫家不得不選擇雙面人生,慰心立世。 這是生活的技巧,更是保護內心淨地的一種偽裝。
說來也巧,這之前,我曾讀過元代柯九思的《雙竹圖》,畫面上也有兩株竹子。 它們皆從畫面的左側伸出,然後一竿正直向上,一竿斜逸抵右,姿態有別,卻同呈惟妙。 虛實相濟的竹節,挺括有力的竹幹,富有彈性的竹枝,疏密有致的竹葉,生於竹節之間的嫩芽……它們無不充滿春天的活力,生機盎然,意趣盎然。 可是,仔細閱讀、觀賞,便會發現畫家的心頭一樣散發著淡淡的憂愁——這大抵是元代漢族文人共有的那種心緒,即始終找不到歸家的感覺。
越過時光的風嵐,我又回到現實中的那叢竹子。 它們仍然在我的門前,拔節有聲,無意宣讀人生真諦,卻又不時令人遐思。 (包光潛)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畫商與畫家的合作雙贏緣何變成兩敗俱傷

新浪收藏

據媒體報導,日前,著名畫商吳立平起訴知名國畫家范揚一事引發了藝術圈廣泛關注。 據吳立平陳述,他8年內耗資1000多萬元炒作、包裝范揚,最終把范揚的國畫作品從每平尺6000元炒到每平尺15萬元。 如今,吳立平卻起訴范揚一直拖欠2000平尺左右的畫未給,導致吳立平負債累累,面臨破產。
顯然,該事件損害的絕不僅僅是個人形象。 有業內人士表示:“範吳之爭”雖令人感到吃驚,但從中國整個藝術市場生態來看,又覺得比較正常。 一個藝術家在當今社會中更重要的是保持應有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操守。 “範吳之爭”現像在當今藝術界遠不是個體現象的偶然,而是充斥在藝術界各個角落,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畫家與畫商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 畫商給畫家提供服務,畫家給畫商應有的回報,本來是一種很默契的合作。 但是,隨著畫家地位和潤格的變化,這種默契屢屢遭到破壞,畫家和畫商只能從朋友變成仇人對簿公堂。 當今藝術界出現的種種大師直接引領和影響著藝術界的發展,如果大師們沒有保持好個人操守,不僅會毀了個人形象,也會給整個藝術界帶來負面影響。
畫家作畫本與市場無關,可一旦作品成為商品,就難免與畫商結下了戰略聯盟。 畫家需要畫商的資本運作,畫商希望畫家不斷升值的畫作給自己帶來豐厚回報。 用著名藝術市場評論家齊建秋的話說,兩者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合作愉快實現雙贏的就好像法蘭西畫廊與趙無極,合作不好的可能就出現了類似范揚被訴的情況。”
那麼,是什麼讓畫家與畫商糾纏不清呢? 歸結而言還是“利益”二字。 以范揚為例,從2007年到現在,范揚的作品價格翻了25倍。 如果范揚履行合同,交付所欠畫商的畫作,價值過億元。 以過去十幾年藝術品市場的行情,越往後拖畫商期待收益就越高,而范揚就越不可能給他畫。
此事件應當作為藝術界的一個警醒:藝術家一定要強化個人藝術操守,尤其是那些知名藝術家,更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而當藝術品走向市場後,一切都要按市場規律操作。 作為藝術品市場的參與者,無論是畫商還是畫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二者的主導地位也會因市場的選擇而不斷變化,但雙方一定要信守承諾,履行契約精神。 (王國良)
來源:收藏快報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奇岩峭壁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奇岩峭壁畫作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在文革中起死回生的《上虞帖》

新浪收藏

■ 唐摹本《上虞帖》■唐摹本《上虞帖》
上海博物館在法帖上有兩件鎮館之寶,一為唐摹本的王羲之的《上虞帖》,二為王獻之的《鴨頭丸帖》。 其中《上虞帖》曾經歷了一場大劫,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人,是“上博”的明清古畫鑑定專家、墨拓大師萬育仁。
“文革”中,抄家之風大興,將“牛鬼蛇神”家中的文物,或焚燒,或上交。 為之,上海專門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組,對抄家得來的文物書畫,逐個鑑定清理。 國家鑑定委員會的萬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館參加,為書畫鑑定把關。
一次,萬育仁在倉庫中清理書畫,偶然在丟廢紙的竹筐中,發現一縱23厘米、橫26厘米的硬黃破舊書法帖。 卷端有宋徽宗金書“晉王羲之'上虞帖'”的絹簽,在絹籤的下角,有朱文雙龍圓形騎縫印,有“御書”葫蘆騎縫印,有“政和”、“宣和”騎縫印,拖尾中間還押著“內府圖書之印”朱文大印。 除宋徽宗的題籤和印外,還有五代南唐“集賢院御書”墨印及“內合同印”朱文大印。 憑萬育仁多年書畫鑑定的經驗,他確定此卷非等閒之書卷。 再打開內頁,只見58字七行草書歷歷在目:“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艱!想行複來。修齡來徑日,今在上虞,月未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內容主要是回答來書所問。 帖中提及三人,一為修齡,乃王羲之從兄弟;二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當是名士謝安。 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鋒運筆,字體連貫流暢,豐肌秀骨;體勢超逸優游,靈動綽約。
萬育仁依稀記得明·詹景鳳《東圖玄覽》、清·安儀週《墨緣匯觀》提及此帖,此帖多少年來湮沒不彰,現突然出現在自己的眼前,怎不激動。 驚喜之餘,萬育仁毅然將廢筐里的《上虞帖》撿回,小心翼翼地帶回上海博物館,請還在工作的專家進一步確認。 也許是怕麻煩,也許是怕這些“封資修”的東西引火燒身,也許是不懂,他們卻來個徹底否定:“該卷既不是王羲之的真跡,也不是唐摹本。”
上世紀70年代初,“打砸搶”之風逐漸平息,上海博物館老館長沈之瑜得以解放,重新主持工作。沈之瑜與萬育仁雖為上下級關係,但彼此尊重,堪稱老朋友。 萬育仁便悄悄地將藏了三年的《上虞帖》拿給老館長看。 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沈之瑜同意將此帖帶至北京作進一步的鑑定,在一旁的保管部長馬承源極力推薦,請上海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鑑定。 此時的謝稚柳剛從“牛棚”裡出來,久未與書畫打交道。 當《上虞帖》放在他桌子上時,謝稚柳眼睛一亮,拍案叫絕:“上海居然也有王羲之的好東西了,羲之墨跡久絕於世,唯此唐摹,就足為文物之精英、藝苑之瑰寶了。”
當謝稚柳得知是萬育仁發現《上虞帖》,並助其逃過大劫時,贊不絕口地說:“老萬,你做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萬育仁之子萬壽告訴我說:“我父親一生最高興的是發現《上虞帖》,否則,《上虞帖》很可能毀於火炬,或流落他國。”萬壽又說:“上博建館50週年之際, 館內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二王'的作品總是名列最顯眼處,我也會多次前往參觀。當我站在《上虞帖》作品前,我會佇立良久,思緒萬千,有時還會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潸然淚下。” 王曉君
來源:新民晚報

中國畫的缺筆現象

■鄭利權
近來,著名畫家方增先先生談起他參與今年的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區作品的評選後感慨陳詞,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入選的500多件作品,寫意作品只看到四五張,整個展覽,一筆筆劃出來的基本上沒有。 此外,許多工筆劃不是工筆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 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 看到全國美展這樣的情況,覺得全身發涼。
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 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 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 “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從原始社會時期陶器上的繪畫,到南北朝的壁畫,再到唐代二李的山水,以線造型是基本手法,中唐以後,“骨法用筆”在文人畫與書法中得以不斷強化,“骨法用筆”成為匯通繪畫與書法的橋樑,是中國畫與書法最為獨特的基因,也是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為重要的元素,被潘天壽先生喻為“東方繪畫的精髓”。
然而,這個中國畫最為基本的常識,似乎被當下的許多畫家所忽略了,存在著三種明顯的傾向:一是“重墨輕筆”。 許多水墨畫,表面上看起來水墨氤氳,實際上蒼白無力,以塗與染為主,見墨而不見筆,基本不理解“古人墨法,仍在筆力”的道理。 墨法一旦脫離筆法成為孤立的存在,就會喪失其生命力,與書法中的“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相類。 二是“以描代筆”。 以為學好素描就能畫好國畫,以素描畫法取代國畫用筆。 素描是西方繪畫的一種基礎造型能力訓練,重在空間與體積的營造。 而中國畫的用筆直接來源於書法,強調線條本身的質量,強調“中鋒用筆”且筆筆分明。 中國畫講究用筆規律,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的屬性,而西畫的用筆屬於描、塗、抹等堆砌手法的範疇,可塗可改。 於是中國畫的用筆的核心是“寫”,而西畫用筆的關鍵是“描”。 三是“以形蓋筆”。 在當代許多展覽的畫作中, 重造型、重輪廓,粗粗一看非常漂亮,造型到位,而細細一品,看不到一根完整的線條,即使有也非常弱,用大面積塗染與色彩千方百計的加以掩蓋。 這種“以形蓋筆”的畫法,純為油畫與水彩畫法。 中國畫造型的基本規律是勾勒結體,離開“用筆”,難言其為中國畫!
中國畫的“缺筆”現象,究其根源,與當下畫家對於書法的群體性漠視有關。 當代畫家的書法水平普高低下,導致很多畫家不敢在畫面上題字,或者亂題一通,破壞了畫面的完整性。 許多作品繪畫本身與題款書法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許多畫家認為“畫好就行了”,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書法上,這種觀念在畫壇特別是青年畫家中非常普遍。 毫不誇張說,中國畫藝術正面臨繪畫發展史上的少有的書法危機。 傳統畫論講究“書畫同源”、“書畫同體”,畫家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往往被功利的市場與浮躁的觀念所左右,正是問題所在。 講究“書畫同體”並不是要把中國畫納入書法的軌道,其意義在於中國書畫在“用筆規律”上的相通關係,正如石濤所言:“字與畫者,其具兩端,其功一體。”對於中國畫而言,沒有用筆的根本,就缺少了中國繪畫的根基,而書法應該是提升中國畫“用筆”的必然途徑,缺“筆” 的畫是“油”,是“俗” ,便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
“筆如其人”,石濤崇尚的“一畫論”揭示出中國書畫線條背後隱藏著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表達和追求,透過畫家用筆方式與線條功利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有無大家氣象。 正是因為它是人的身體狀態、精神面貌、文化素養、筆墨功力等綜合因素的瞬間表現。 難怪任伯年看到初學者吳昌碩的“一畫”就斷言“必成大器”。 “一畫” 背後的玄機,對於常人而言似乎有點不可思義,卻闡明了中國畫最原始、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基因。
“一畫”是有生命的,是任何一位畫家的高度凝煉,也就是說一個畫家的心血都傾注其中,“一畫”有高下、雅俗、美醜之分,只有不斷的修煉“一畫”的內涵與深度,才能堅守中國畫的民族精神。
來源: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