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勤峰峻拔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勤峰峻拔畫作

奧巴馬過54歲生日潘基文贈書法《上善若水》

華商網-華商報

潘基文贈奧巴馬書法
潘基文展示書法作品
8月7日,聯合國新浪官微上傳一張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將中文書法作品贈​​送給奧巴馬的照片。聯合國官微說:“8月4日,秘書長潘基文將書法作品《上善若水》作為生日禮物贈予美國總統奧巴馬。”據悉,潘基文與奧巴馬4日在美國白宮舉行會晤,而當天恰好是奧巴馬54歲的生日。
收到禮物
奧巴馬臉上樂開了花
8月7日上午,正在紐約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書法家周斌透露,8月6日晚,他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官邸,潘基文十分高興地向他描述了他送漢字書法作品《上善若水》給奧巴馬總統的情景。 當時奧巴馬十分高興,他準備把這件作品掛在總統府博物館中。 8月4日,潘基文從紐約赴華盛頓,與奧巴馬有一個長時間的會晤。 當天恰逢奧巴馬的54歲生日,他遂將自己寫的書法作品《上善若水》作為聯合國禮品贈送給奧巴馬。 此件作品為漢字顏體書法,右上題有“奧巴馬總統閣下雅正”字樣。 據現場圖片顯示,收到這份禮物時,奧巴馬臉上樂開了花。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潘基文十分推崇老子,2011年連任聯合國秘書長時就曾引用老子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潘基文曾多次將自己的書法作品贈​​送給他國政要和名人。 在2013年訪華時,他就曾將自己的書法作品《天地和同》贈送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感到用中國書法方式表達情感是非常有價值的事。 2012年9月4日,他曾將自己的書法作品《上善若水》贈送給中國著名雕塑家吳為山。
苦練書法
請華東師大教授當老師
作為中國書法的鐵桿粉絲,潘基文曾公開說,書法很難,非常難……僅僅是一橫的筆劃,就曾讓他的手顫抖不停。 有時候書法課結束後,他還會感覺背疼。 但是,“書法帶給我心靈的平靜。專注於書法,凝神於每一個​​橫折鉤,你將心無旁騖。”
潘基文是韓國人,兒時學過漢語,受過中國書法的熏陶,後因種種原因放棄了練習。 但從2011年以來,潘基文又開始與妻子一同學書法,他的書法老師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斌。 每年,周斌都要抽時間赴紐約教潘基文寫中國書法。
周斌說自己在美國的時候,每週六、週日安排兩次課,每次都是兩個小時以上。 據周斌介紹,他是在2011年4月聯合國總部舉辦的一個中文日活動之後開始教潘基文書法。 “最初教他寫'和平'兩個字,他寫起來很吃力,大概花了五六個小時。名字他也練習了很長時間,他對簽名特別關注。”周斌說。
掀書法熱
聯合國300人學寫書法
如今在聯合國,不只潘基文一人喜歡研習中國書法。 中文是聯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之一。 中文以及中國書法在聯合國內部越來越受歡迎。 聯合國中文教學組面向聯合國職員和駐聯合國外交官開設有中文課程,其中還專門開了一門書法課,不少聯合國職員和常駐外交官也都參與其中,學習中國書法。
去年8月,聯合國中文組組長何勇透露,聯合國掀起書法熱,目前有300多人在習書法。 聯合國每週都上一次書法課,許多聯合國官員在現場提筆揮豪,展現自己的書法。 痴迷中國書法的聯合國官員特倫斯說,每一個漢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承載著厚重的中國文化,“這是全世界的瑰寶”。

宋畫憑什麼讓人痴迷了上千年

 新浪收藏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分佈廣泛
宋畫在哪裡? 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畫,散佈在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地的200多個所在,即便是終身研究宋畫的80歲耶魯學者班宗華(Richard Barnhart),或前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都不曾見過現存宋畫的全部。
宋畫好在哪裡?
不同的專家給人不同的指點,有的叫人如墜五里迷霧,有的讓人思接千載、有所意會。 國家文物局2001年主持編纂的教材《中國書畫》中寫道:“宋代的遺存遠勝以往任何朝代……因而在感覺上,宋人離我們就不像唐代那樣的遙遠。”
畫家黃賓虹(1865—1955)自題山水道:“北宋畫多濃墨,如行夜山,以沉著渾厚為宗,不事纖巧,自成大家。”
藝術史學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在《圖說中國繪畫史》一書中讚嘆宋畫之美:“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的繪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製力掌握了整個表現,不容流於濫情。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後世無可比擬的。”
過去大家熟的是宋詞,現在熱的是宋畫。 宋畫之美,不是唐代“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得意絢爛,而是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 畫家認真對待一截枯木、一片殘雪、一個船工、一段羈旅,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宋代是“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
從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到1279年陸秀夫負帝昺投海而死,兩宋將近320年。 在其全盛之時,GDP總量佔世界一半還多。 雖歷經戰亂,家國幾度沉浮,文化藝術卻獲得了空前的繁榮。 北宋初年,宮中即設翰林圖畫院,舊時西蜀和南唐的畫家都是其中骨幹。 《圖畫見聞志》和《畫繼》記載的北宋畫家有386人,《南宋院畫錄》記錄的畫院畫家為96人。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 Gernet)有言,宋代是“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中國社會史》)。 歷史學家陳寅恪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2000年,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第二千年百大人物”(Life's 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宋代有兩人入選:朱熹排第45位,范寬排第59位。
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影響了兩宋藝術,使其呈現出理性克制之美。 顏色、形狀、質感的單純素樸,是宋代的美學特徵。 白牆黑瓦、原木本色、單色釉瓷、水墨淡彩,“宋畫惟理”,極簡、不炫技,卻表現精湛,形成了影響至今的雅緻風尚。
很難說宋代畫家畫的是親眼所見還是腦中所想,他們不再像前朝畫家那樣費力描寫一棵樹或一塊石,而是將筆墨用在表現一種統一又真實的境界上。 關於這種畫法,范寬的領悟是:“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宣和畫譜》)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教授石慢說,李成的山水畫帶他進入了一個世界,“一方面是寂寞的,一方面又是壯觀的”。
“紙壽千年”,今天就連宋畫因為年代久遠而紙絹發黃的樣子,也成為一種美學樣式。 如果有誰把照片拍出昏黃的韻味,朋友們會說:這是馬遠。 宋畫作為一種美學基因,已植入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你見過宋畫
當代名氣最大的宋畫,莫過於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說,國外漢學家看到的第一張宋畫大多是它。 2010年上海世博會,巨型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博物之美。 但這幅國寶級北宋風俗畫並不是宋畫的最高代表。
高居翰認為:“在整個中國繪畫傳統中,最獨特最輝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畫。”而宋代藝術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郭熙《林泉高致》 )的山水畫。
宋代的山水傳統,以北宋初年的李成、范寬、關仝三大家為宗。 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說:“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圖畫見聞志·卷一·論三家山水》)繼起者又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納、王詵等人,各有所長。
宋畫中,有宮廷畫師專為皇帝和達官貴人畫像,現存美國弗利爾博物館和耶魯大學博物館的北宋王渙、馮平、朱貫、杜衍畫像即為當時真實寫照;有生動的禪宗人物畫超越正統佛像而散播影響力,如1238年無準禪師贈予日本僧人一谷的《禪宗無準大師像》;也有人物在山水中靜坐慢行,將自然作為情緒的襯托,如馬麟的《靜聽松風圖》。
畫院畫家曾專心描繪俗世故事畫和界畫,城市興起後,描述市井生活的圖卷流行一時,有高元亨的《從駕兩軍角觗戲場圖》、燕文貴的《七夕夜市圖》、葉仁遇的《維揚春市圖》等。 其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人所熟知,從市郊到汴河再到都城汴京街景,高處鳥瞰、移步換景。 全卷總計人物500多,牲畜超過50只,船隻、車轎各20有餘,其史料價值為一時之冠。
花鳥動物畫起初有黃筌、徐熙兩派,以黃體為正宗,到宋徽宗親創粗筆水墨花鳥,更加主流和嚴謹。 徽宗時,畫學正式納入科考,形成中國宮廷繪畫最興盛的時期。 台灣作家蔣勳戲稱“宋徽宗是故宮精神上的第一任院長”,徽宗也是一位出色的花鳥畫家,他的《瑞鶴圖》和《柳鴉蘆雁圖》現在分別是遼寧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香實垂金》
《秋塘雙雁》
北宋中後期文人畫興起,蘇軾、文同、黃庭堅、李公麟、米芾以王維和顧愷之為先驅,即興創作,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 他們技巧自在,精神復古,也是從他們開始,“​​替繪畫開啟了一種類似寄情寓興的功能”(《圖說中國繪畫史》)。
南宋的畫家,一部分仍沿襲北宋大師的創作路徑,以細膩的皴法表現壯闊的山川形勢;另一部分轉向偏角山水,以局部代全景,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梅蘭竹菊確立在文人畫題材中的地位,也是在南宋完成的。
作為商品的宋畫,在後世奇貨可居,仿製宋畫一直是流行風尚和生財之道。 所以,雖然宋代的書畫和文獻充足,專家們對宋畫的鑑定還是把握不足。
《瓦雀棲枝》
《秋池荷蟹》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人對宋畫的購買需求旺盛,上海遂成為作偽產業的中心,此時生產的大量偽作讓美國人交了不少學費,也為中國藝術史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班宗華在宋畫國際會議的報告中專門講到其中的細節:
從1890—1920年大約30年間,很多人都希望得到恩斯特·費諾羅薩(1853 —1908)、勞倫斯·比尼昂(1869—1943)、福開森(1866—1945)所提到的那類繪畫,其中宋畫最受歡迎。 查爾斯·朗·弗利爾(1854 —1919)在給一位中國代理人的信中寫道:“我只購買宋朝及更早時期的繪畫。”弗利爾的確得到了一些斷為宋代的作品,但是大部分所謂的“宋畫”其實是由明清兩代宮廷畫師和職業畫師偽造的。
來源:人民美術網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南菁藝術鑑賞報─轉報導畫家余政明 即日起展出多年藝術創作


畫家余政明 即日起展出多年藝術創作

 經濟日報 鄭芝珊

畫家余政明,自幼愛好書畫,對於藝術的專研和興趣是其一生中努力追求的目標,愛好旅遊與大自然,藝術無價的瑰麗都是余政明想表達傳遞的中心思想,即日起至10月6日止在台北市中正紀念堂3樓志清廰展出多年來的創作心得。
余政明在 1947 年於嘉義出生,啟蒙恩師是蕭一葦老師。身為漙儒大弟子的蕭老師信手拈來 即寫一手好字、一闕好詩、繪畫裡的真情流露,都在在影響了余政明,讓 他一頭栽進這美好的詩書畫領域。隨後跟隨余偉老師學習繪畫奇松異石。為了探究大風堂畫派又拜孫雲生老師為 師。孫雲生老師擅於運用潑墨、潑彩、作品工整秀雅又用色瑰麗,融合了中西繪畫的理念方式。偶然機會下也曾和兼擅書法、繪畫、篆刻的吳平老師學習繪畫四君子的優雅傲然姿態。
余政明近幾年專攻花鳥畫,且和蟲魚花鳥畫大師杜登吟老師學習,並攀山越嶺和羅振賢教授去戶外學習山水寫生。近期在偶然機緣之下,有幸和嶺南畫派大師歐豪年老師習畫,歐豪年老師的畫風同時具有豪邁和莊嚴的特質,其人和藹可親,但教學態度為一似春蠶、毫不保留、盡心栽培。
每每在了解不同文化後、觀看各地景物而 有眾多感觸。做為一個創作者,總是燃燒生命,想方設法把自己所見、所聞、所學都展現出來。

嶺南畫派大師歐豪年(左二)蒞臨會場鼓勵余政明(右二)的創作可圈可點,並讚賞湄洲媽祖書畫院台灣分院院長柯沛鴻(右一)達摩畫像徐徐如生動靜禪思有其禪意。 鄭芝珊/攝影

藝術家以大地為畫布呈現梵高畫作《橄欖樹》

 中國新聞網

將名畫製作成蛋糕、比薩? 日前,藝術家們又有了新的設計。 據外媒報導,64歲的藝術家斯坦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以大地為畫布,將梵高的畫作《橄欖樹》在大地上呈現出來。
據稱,這一作品主要通過割草、挖掘和種植植物的方式來完成,歷時半年,佔地1.2畝。 如果有乘客在附近的機場附近乘坐飛機起降,就能夠飽覽這一作品了。

豐子愷:最怕的是叔同先生那回頭一顧

 金羊網-新快報

■豐子愷
著名漫畫家、教育家
我小時候從李叔同先生學習彈琴,每彈錯了一處,李先生回頭向我一看。 我對於這一看比什麼都害怕。 當時也不自知其理由,只覺得有一種不可當力,使我難於消受。 現在回想起來,方知他這一看的顏面表情中歷歷表出著對於音樂藝術的尊敬,對於教育使命的嚴重,和對於我的疏忽的懲誡,實在比校長先生的一番訓話更可使我感動。 古人有故意誤拂琴弦,以求周郎的一顧的;我當時實在怕見李先生的一顧,總是預先練得很熟,然後到他面前去還琴。
但是現在,李先生那種嚴肅的慈祥的臉色已不易再見,卻在世間看飽了各種各樣的奇異的臉色。 ——當作雕刻或紙臉具看時,倒也很有興味。
在人們談話議論的坐席中,與其聽他們的言辭的意義,不如看他們的顏面的變化,興味好得多,且在實際上,也可以更深切地了解各人的心理。 因為感情的複雜深刻的部分,往往為理義的言說所不能表出,而在“造形的”(plastic)臉色上歷歷地披露著。 不但如此,盡有口上說“是”而臉上明明表出“非”的怪事。 聰明的對手也能不聽其言辭而但窺其臉色,正確地會得其心理。 然而我並不想做這種聰明的對手,我最歡喜當作雕刻或紙臉具看人的臉孔。
看慣了臉,以為臉當然如此。 但仔細凝視,就覺得顏面是很奇怪的一種形象。 同是兩眼,兩眉,一口,一鼻排列在一個面中,而有萬人各不相同的形式。 同一顏面中,又有喜,怒,哀,樂,嫉妒,同情,冷淡,陰險,倉皇,忸怩……千萬種表情。 凡詞典內所有的一切感情的形容詞,在顏面上都可表演,正如自然界一切種類的線具足於裸體中一樣。 推究其差別的原因,不外乎這數寸寬廣的浮雕板中的形狀與色彩的變化而已。
就五官而論,耳朵在表情上全然無用。 記得某文學家說,耳朵的形狀最表出人類的獸相。 我從前曾經取一大張紙,在上方,形態簡單;然與眼有表裡的關係, 處於眼的伴奏者的地位。 演奏“顏面表情​​”的主要旋律的,是眼與口。 二者的性質又不相同:照顧愷之的意見,“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故其畫人常數年不點睛,說“點睛便欲飛去”,則眼是最富於表情的。 然而口也不差:肖像畫得似否,口的關係居多;試用粉筆在黑板上任意畫一顏面,而僅變更其口的形狀,大小,厚薄,彎度,方向,地位,可得各種完全不同的表情。 故我以為眼與口在顏面表情上同樣重要,眼是“色的”;口是“形的”。 眼不能移動位置,但有青眼白眼等種種眼色;口雖沒有色,但形狀與位置的變動在五官中最為劇烈。 倘把顏面看作一個家庭,則口是男性的,眼是女性的,兩者常常協力而作出這家庭生活中的諸相。
至於眼睛有特殊訓練的藝術家,尤其是畫家,就能推廣其對於顏面表情的辨識力,而在自然界一切生物中看出種種的表情。 “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的看法即由此而生。 在桃花中看出笑顏,在蓮花中看出粉臉,又如德國理想派畫家Bocklin〔勃克林〕,其描寫波濤, 曾畫魔王追撲一弱女,以像徵大波的吞沒小浪,這可謂擬人化的極致了。 就是非畫家的普通人,倘能應用其對於顏面的看法於一切自然界,也可看到物象表情。 有一個小孩子曾經發現開蓋的洋琴〔鋼琴〕(piano)的相貌好像露出一口整齊而潔白的牙齒的某先生,Waterman(12)的墨水瓶姿態像鄰家的肥胖的婦人。 我嘆佩這孩子的造形的敏感。 孩子比大人,概念弱而直觀強,故所見​​更多擬人的印象,容易看見物象的真相。 藝術家就是學習孩子們這種看法的。 藝術家要在自然中看出生命,要在一草一木中發現自己,故必推廣其同情心,普及於一切自然,有情化一切自然。
這樣說來,不但顏面有表情而已;無名的形狀,無意義的排列,在明者的眼中都有表情,與顏面表情一樣地明顯而復雜。 中國的書法便是其一例。 西洋現代的立體派等新興美術又是其一例吧?

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

新浪收藏

展覽開幕式現場展覽開幕式現場
文廣新局局長陳建共致辭文廣新局局長陳建共致辭
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致辭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致辭
2015年9月27日上午十點,由北京畫院、常州市文廣新局主辦,北京畫院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承辦的走近大師系列學術展之“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隆重開幕。
原常州市委書記虞振新、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宋玉麟、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趙治平、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明輝、常州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王亦農、常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陳建共、常州市文廣新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黃婭芬、常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張印選、常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周俊煒、劉海粟夏伊喬藝術館館長張安娜出席開幕式並參觀展覽,開幕式由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李慶主持。
展覽開幕式現場展覽開幕式現場
《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是劉海粟美術館繼舉辦“江上草堂——食硯齋珍藏林散之書畫精品展”、“山月丹青——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中國畫展”之後的又一個重量級展覽。 展覽展出了齊白石書畫作品30件,作品題材廣泛,涵蓋了花鳥、山水、人物、書法等,較為系統集中地展示了齊白石藝術成就,可謂精品薈萃,蔚為大觀。
此次展覽將延續至10月9日中午12時。
吳洪亮向嘉賓和觀眾解析齊白石作品吳洪亮向嘉賓和觀眾解析齊白石作品
展覽現場展覽現場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青山嵐霧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青山嵐霧畫作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從神聖到色情:西方藝術史中的浴女圖像

 99藝術網 

來源:共識網
女性主義藝術史學家波洛克將這個故事看作是性慾和視覺誘惑、女性貞潔與男性法則的複雜敘事。 戲劇焦點集中在女性洗澡時將裸體展現給好色偷窺者這一瞬間,尤為強調了這一主題的色情、窺陰和視覺侵犯等幾個方面。
藝術作品的題材總是和藝術之外的文化史相關聯,那些看起來簡單的題材背後,卻往往隱藏著文化發展脈絡的千絲萬縷聯繫,將這些圖像類型稍加整理,我們就可以像福爾摩斯般,發現圖像背後提示給我們的豐富信息。
洗澡這一簡單的日常行為,其背後卻隱藏著複雜而深邃的密碼。 那些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浴女,或化身為希臘神話中的仙女和聖經故事中的貞節烈女,或以藝術家情人的身份出現,她們或坐或臥,或單獨出現或群聚,或在自然風景中的開闊水邊,或在不可能出現第二者的私密浴室裡,構成了一條從神聖純潔到情色肉慾的藝術史之路。
蕩滌靈魂,返老回春
人們相信沐浴可淨化身體及靈魂,可令人健康,放鬆身心,甚至重返青春。 在世界上許多不同地區,都不約而同地流傳著尋覓長生不老藥或是青春泉水的古老傳說。 文藝復興早期的北方巨匠老克拉納赫與其工作室的畫家們將畫布當作舞台,上演了返老回春的理想戲碼。 畫面左邊那些或坐車或被人攙扶急切趕來的,都是面容枯槁身材佝僂的老嫗,有幾位甚至已經不能行走,她們迫不及待地進入泉水中,而經過泉​​水的洗滌之後,就立馬變回了年輕的模樣。
右邊那些返老還童的少女們,擁有吹彈可破的肌膚、優美誘人的身體曲線,連蒼發也變回燦爛的金色。 恢復青春的少女們鑽進紅色帳篷,穿上華服,早有英俊倜儻的青年候在一旁,宴會即將開始,他們盡情地飲酒、舞蹈,初來時的那份悲慘戚戚恍如隔世。 克拉納赫的這一張《不老泉》,完成於1546年,此時畫家已經74歲高齡。 或許在他的理想中,也能遇見這樣一處青春之泉,就可以像畫中那些肩聳胸垂的老嫗般,以衰老的面貌進入,以青春之面貌走出。
隱蔽的情色,偷窺者是誰?
圭多·雷尼,《蘇珊娜與長老》,約1600-1642年,117×150厘米圭多·雷尼,《蘇珊娜與長老》,約1600-1642年,117×150厘米
“蘇珊娜和長老”是藝術史上最受歡迎的聖經題材之一,尤其是在16世紀至18世紀之間,關於此題材的大師名作不勝枚舉,威尼斯畫派最天才的丁托列托,弗蘭德斯畫派激情湧動的魯本斯、約登斯,提埃波羅,甚至是米勒、夏塞里奧、畢加索等等,這些藝術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師,都曾著墨描繪美艷動人的蘇珊娜和兩位醜陋猥瑣的長老。 當然,在其他藝術形式中也有不少關於這一題材的表現,如像牙雕刻首飾盒、彩色玻璃畫等等。
這是一則出自聖經舊約的故事,美貌的蘇珊娜嫁給巴比倫巨商約基姆(Joachim)為妻。 她為人賢淑,秉性善良,不僅生活優裕,且忠於自己的丈夫。 一次,她在家中花園的水池裡沐浴,被兩個年老的好色之徒偷窺。 他們想上前玷污她,遭到蘇珊娜嚴詞拒絕。 兩個老頭怕醜行敗露,便決意先發製人,誣告蘇珊娜不貞。 此事被先知但以理獲悉,蘇珊娜的冤情得到洗雪,兩個壞老頭也因此獲刑。
丁托列托《蘇珊娜和長老》布面油畫147×194cm1555年丁托列托《蘇珊娜和長老》布面油畫147×194cm1555年
在眾多對此題材的描繪當中,當屬丁托列託的這一張《蘇珊娜和長老》最為著名,丁托列托用艷麗的色彩和迷人的光線表現出蘇珊娜光滑閃耀的肌膚,自然流暢的姿態,她那耀眼的光彩恰好與陰影中偷窺的兩位長老形成對比。 這一題材如此受到歡迎是很容易理解的,它既迎合了藝術贊助人和觀眾的色情觀看慾望,又能夠通過最為正當的理由將這一世俗需求合法化,和其他一些題材如《達納厄》和《盧克蕾提亞》一樣,提供了繪製女性裸體的藉口,很少有其他藝術主題能提供如此令人滿意的偷窺機會,長老們的偷窺行為無疑給這個題材添加了色情意味,而我們這些畫外的觀者事實上也成為偷窺的同謀者。 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中就曾指出這一題材反映出的性別問題,蘇珊娜作為觀看的對像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其目的正是要討好作為觀看主體的男性。 兩個好色的長老既提供了圖像的合理性,又增加了色情的效果,滔滔不絕地證明了男性的自我意識。
女性主義藝術史學家波洛克將這個故事看作是性慾和視覺誘惑、女性貞潔與男性法則的複雜敘事。 戲劇焦點集中在女性洗澡時將裸體展現給好色偷窺者這一瞬間,尤為強調了這一主題的色情、窺陰和視覺侵犯等幾個方面;然而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一主題的聖經來源卻為畫面中充滿情色意味的女性裸體提供了神聖的甚至是神學的合法性。 在這之前,女性裸體的內涵與“真”具有圖像學關聯,此時則轉化為具有(男性)慾望與視覺優先性的現代含義。
私密空間,出浴的愛人
當對裸體女性題材的表現不必再假借神話或聖經故事,浴女們便走出神龕來到了人間。 不過,即便如此,畫家們想要在畫面中表現一個陌生的裸體洗浴的女性也是師出無名,於是,將裸身出浴的情人、妻子搬上畫面便成了許多藝術家的拿手戲。
沐浴中或沐浴後,面對著自己最親密的愛人,是最為私密放鬆的時刻,藝術家們在畫面上呈現出的正是這一刻,沒有造作的“擺拍”,也沒有虛擬的環境和場景,這些裸體肖像最為自然生動,滿溢著感情,讓畫外的欣賞者彷彿也能感受到藝術家充滿愛意的凝視目光。 魯本斯的生平大概是所有藝術家的理想範本,他不僅藝術上才華橫溢,更能在國家外交和工作室經營上都表現得游刃有餘,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女性主義藝術史學家波洛克將這個故事看作是性慾和視覺誘惑、女性貞潔與男性法則的複雜敘事。 戲劇焦點集中在女性洗澡時將裸體展現給好色偷窺者這一瞬間,尤為強調了這一主題的色情、窺陰和視覺侵犯等幾個方面。
魯本斯《披上毛皮的海倫娜·芙爾曼》木板油畫176×83cm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藏1636年前後魯本斯《披上毛皮的海倫娜·芙爾曼》木板油畫176×83cm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藏1636年前後
就魯本斯個人而言,人文主義的追求,更多地體現在對情感的放縱與生命力的旺盛的讚頌,而並不在於人物內心的刻畫或悲天憫人的傾訴。 魯本斯先後迎娶了兩位絕色嬌妻,以她們為模特創作了大量充滿生命力的佳作。 尤其是第二任妻子海倫娜,嫁給53歲的魯本斯時年方二八,青春與美貌是海倫娜作為畫家模特最好的資本,她那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充斥著魯本斯後期的創作,魯本斯甚至將她化身為繆斯之神,留下了《披上毛皮的海倫娜·芙爾曼》這樣的經典之作。海倫娜直視畫外的觀者,充滿了自信,幽暗的背景襯托著明亮的人物造型,海倫娜側身站在浴池旁邊,紅潤飽滿的肉體和吹彈可破的肌膚被魯本斯恣意瀟灑的筆觸所強化,腳下的紅色增添了畫面的溫暖感,在大面積深色的畫面中顯得華麗高貴,邊緣線的暖色運用與之相呼應,讓人物充滿生氣。
相比之下,同為弗蘭德斯畫派重要的巴洛克藝術家,倫勃朗的生平則充滿坎坷,臨終前甚至因經營失敗而破產。 倫勃朗與魯本斯一樣迎娶過兩位夫人,他的第二任妻子亨德里克是他原先的女僕,二人的結合充滿了坎坷。 一方面是由於第一任妻子莎斯基亞去世前留下遺囑,如若倫勃朗再娶將不能繼承其遺產,況且,將女僕迎娶進門,在當時社會被視為通姦一樣令人不齒。 但亨德里克雖然目不識丁,卻以堅韌的性格為倫勃朗打理著落魄的生活,成為他晚年的生活支柱。
《亨德里克在河中洗浴》《亨德里克在河中洗浴》
《亨德里克在河中洗浴》是一件充滿愛意的作品,倫勃朗用富有激情的筆觸描繪了亨德里克緩慢涉水時的生動倩影。 提著連衣裙、躡手躡腳地探步下水的亨德里克,顯示出女性特有的嬌態,既膽怯,又溫柔,富有一種自然天成的美感,這些特質都在她毫無修飾的姿態中和低垂的臉上表現出來。 畫家以粗獷的筆觸,充滿激情地描繪連衣裙,運用明亮與幽暗交織的色彩描繪環境,尤其是那如鏡般的池塘倒影,使這位可愛的荷蘭女子生動地展現於觀眾面前。
他者,來自東方浴室的情調
大旅行時代所帶來的對東方異域風情的憧憬嚮往,造就了一批善畫東方題材的藝術家,也在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潮流中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藝術遺產。
土耳其浴室讓這些摹古的旅行者們想起了曾經輝煌的羅馬浴場,充滿異國情調的華麗裝飾,放眼望去幾十甚至上百位裸露的浴女輕鬆嬉笑。
英國筆記作家蒙塔裘女士隨著丈夫前往伊斯坦布爾出任駐土耳其大使,她1717年4月1日寫給朋友的信,描述了她在索菲亞城第一次看見土耳其浴的情景:圓頂的石造澡堂內,200多位婦女都一絲不掛。 但在那裡,絲毫沒有輕狂的嬉笑和挑逗的動作。 有的人喝咖啡,有的人吃果凍,或由僕人幫忙梳頭編髮。 這場景何其震撼,激發了包括安格爾、夏塞里奧等藝術家的創作熱情,留下了豐富的土耳其浴室題材作品。
《土耳其浴室》《土耳其浴室》
新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安格爾,憑藉對古希臘世界的熱愛,嘗試了許多中東題材繪畫,他筆下那魅惑迷人的伊斯蘭世界,彷彿就是一個重建的古希臘。 安格爾畫了許多浴女題材的作品,這一幅《土耳其浴室》簡直就像是把這些裸女都集中在了一起,他將50多年前畫的《浴女》放在畫面中央,讓她彈奏曼陀林,左邊跳舞的少女,拿著一對手鼓,擊著節拍,成為一股律動的美感,整個畫布強烈散發著女性肉體的活力。
但這樣一幅傾注心血的作品並沒有被定製作品的買家公爵夫人所接受,畢竟畫面中的裸女“過多”了。 之後,安格爾將原本方形的畫面裁切成圓形,並在其中添加了咖啡杯、糖果盒等配件,還在背景部分添畫了出口,這些都降低了滿幅畫面的肉體帶來的刺激感。 這張作品在安格爾83歲時才正式完成,並在兩年後賣給了一位駐巴黎的土耳其大使,或許是因為土耳其人本身對這種浴室情景見怪不怪了。
法國浪漫主義的靈魂人物泰奧多爾·夏塞里奧少年時期拜於安格爾門下學習繪畫,後又隨安格爾去羅馬繼續學習。 和其老師一樣,鍾情於土耳其浴室題材。 他的《古羅馬的浴室》是表現浴女場面的大型作品。 他用嚴格的透視法規劃了整件作品的空間,每個人物都依據建築景深進行了配備。 畫面最前方揚起雙臂裸露上身的女人最搶眼,面容嬌美,身材健美而白皙,曲線優美動人。
其餘的人物也姿態各異,在一種寧靜祥和的氣氛詩意般地存在著。 夏塞里奧是安格爾的崇拜者,但具有浪漫主義的靈魂。 這件作品追隨了安格爾的古典主義造型與嚴謹構圖,並在色彩上向德拉克羅瓦借鑒了技巧,將優美高雅與浪漫詩意融合得十分巧妙,這也是夏塞里奧的典型風格。
湯姆·威塞爾曼《盆浴》布面油畫、塑料袋、門等1963年湯姆·威塞爾曼《盆浴》布面油畫、塑料袋、門等1963年
光影輝映,作為形式訓練的浴女圖像
印象派之後,浴女題材更加大行其道,我們在印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巴黎畫派浩如煙海的作品中,可以見到大量的浴女題材作品,德加、雷諾阿、馬蒂斯、博納爾、塞尚等等,都極為熱衷於描繪正在洗澡的女性裸體。 相較於之前我們所提到的作品,他們筆下的裸女都少了色情意味,而成為形式探索的一種訓練和嘗試。
舞女之外,埃德加·德加最重要的繪畫對像是浴女,他反复地畫著這個相同的主題和體態,1880年,德加開始創作晚期的代表作品“浴女系列”。 把閨房的沐浴情景搬到畫廊,寫實地記錄女子的真實動作,這在當時的巴黎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
女性主義藝術史學家波洛克將這個故事看作是性慾和視覺誘惑、女性貞潔與男性法則的複雜敘事。 戲劇焦點集中在女性洗澡時將裸體展現給好色偷窺者這一瞬間,尤為強調了這一主題的色情、窺陰和視覺侵犯等幾個方面。
德加筆下的浴女,多半只畫背部,即使正面也多有遮擋,這些浴女完全是一種不知內情的神態,不過,從女子的體態、胸、臀、緊繃的背,都可以領略年輕女子的模樣。 對於這種隱私式的題材,德加用冷眼觀察,她們的動作並不美,姿態也很平常。 他並沒有將浴女這一對像看作是“人物”來處理,而是將其作為一個由色彩和線條組合起來的物,對德加來說,繪畫不是僅僅要畫出物體的形態,而是要提供一個欣賞形態的途徑。 比如他的《盆浴》,畫面採用鳥瞰式構圖和切邊的處理方法,把照片特寫式的場面轉化為具有日本版畫意味的抽象佈局。
當我們回頭看那些曾經引起藝術贊助人無限遐想,或曾經激怒過衛道士的浴女題材作品時,很難再體會到同樣的刺激和震驚,即便是韋塞爾曼那簡單直接的色情作品都已讓觀眾們無動於衷,當代視覺環境中影視、巨幅廣告的視覺衝擊讓如今的觀眾早已經“百毒不侵”,具有了免疫力。
當作為他者的浴女不再能滿足觀看主體的慾望需求,浴女題材自然也就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不再受到當代藝術家的追捧。 但也並不能否認這樣的可能性,在某種條件下這一題材會被賦予新的內涵,再度捲土重來。

俄羅斯油畫的民間收藏熱

 中國青年網
近日,“勝利:1945-2015!——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俄羅斯美術作品展”落下帷幕。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週年最重要的文化活動,本次展覽也激發了民間對俄羅斯油畫的關注熱情。 俄羅斯油畫研究專家閔莉表示:在繪畫史上,以歷史事件為題材,融入民族風格,諸多大師參與,大規模、高品質創作並不多見。 作為用畫筆書寫的史詩,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都是首屈一指的;即是能夠寫入美術史的文化現象,也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藝術珍品。
普拉斯托夫作品現藏於國立薩拉托夫州博物館
本次畫展的結束,讓很多愛好者感到仍然意猶未盡,希望能夠進一步欣賞大師作品。 業內專家建議:除了大型展覽、藝術博覽會外,目前,國內民間機構俄羅斯油畫收藏水準也不容小覷,是了解俄羅斯油畫的好去處。 以目前國內最大的俄羅斯油畫收藏貿易中心——境藝園俄羅斯油畫畫廊為例,館藏就包括普拉斯托夫、馬克西莫夫、特卡喬夫兄弟、庫加奇·米哈伊爾等首屈一指的名家作品,常年開放,愛好者們可以前去參觀。
普拉斯托夫作品現藏於境藝園俄羅斯油畫畫廊普拉斯托夫作品現藏於境藝園俄羅斯油畫畫廊
俄羅斯的油畫有著強烈的民族風格。 在歐洲古典啟蒙和俄羅斯民間藝術的雙重滋養下,經過漫長的歷史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面貌。 在新中國,俄羅斯油畫在鑑賞和收藏方面都有著深厚的根基。 陳丹青曾在《關於1949年之後的中國藝術和藝術史》中回憶:“(前蘇聯)它的影響發散到中國來……立刻變成共和國第一代青少年最時髦最洋派的知識來源和精神來源。”
目前,俄羅斯油畫收藏在中國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土壤。 在學術源流上,國內學院派大師馮法祀、秦徵、靳尚誼、詹建俊等都通過“馬訓班”和俄羅斯油畫有著深厚淵源。 在收藏條件上,一方面是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境藝園俄羅斯油畫畫廊等機構,已經為國內俄羅斯油畫奠定了豐富的館藏基礎,供大眾了解學習。 另一方面,閔莉、古棕等業內專家也通過倡導和建立收藏秩序,奠定了良好的行業生態基礎。
馬克西莫夫作品現藏於境藝園俄羅斯油畫畫廊馬克西莫夫作品現藏於境藝園俄羅斯油畫畫廊
今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也帶動了俄羅斯油畫市場的進一步走高,收藏者王先生表示:他準備再收藏一批作品,現有的作品也收到多家拍賣公司的詢價。 對於這種現象,境藝園俄羅斯油畫畫廊負責人表示,外界因素雖然對價格有不容小覷的推動作用,但不可盲目投資,藝術價值才是衡量一幅作品的終極標準。
境藝園俄羅斯畫廊創始人閔莉與俄羅斯人民藝術家特卡喬夫兄弟合影境藝園俄羅斯畫廊創始人閔莉與俄羅斯人民藝術家特卡喬夫兄弟合影
對此,業內人士紛紛建議,收藏並不是簡單的投資行為,要想收藏一幅有價值的俄羅斯油畫珍品,底線是真,標準是精。 目前,在市場上,選擇有中俄雙方海關和文化部備案的作品,也就是俗稱有“身份證“的作品,是一條保障紅線。 此外,選擇有專家坐鎮、與俄羅斯繪畫大師們有著良好友誼的大型機構的作品,升值潛力更大。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嶺外浮雲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嶺外浮雲畫作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直面戰爭:畫家趙奇抗戰題材畫作亮相南京

新浪收藏

浴火-趙奇畫展(南京站)浴火-趙奇畫展(南京站)
2015年9月25日至10月25日,南京同曦藝術館將展出著名畫家趙奇的作品,展覽的標題是“浴火”。 這次展覽是一次不同尋常的美術活動,圍繞著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這個主題,畫家匯集了自1979年至2015年這30多年的108幅抗戰題材作品,每幅作品都厚重重,沉甸甸,滿含著中華民族的傷痛恥辱與不屈不撓,點亮著每一個中國人的良知與道德。 趙奇先生現為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1954年生於遼寧錦縣,1978年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後留校,以連環畫、中國畫聞名畫壇,其連環畫作品《嘎達梅林》、中國畫作品《九一八》等都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多年來,趙奇以畫筆為匕首,直面黑暗,直面戰爭,以恢弘的氣勢,大氣的筆觸,歌唱著血肉長城——中國人民在國家和民族遭到日本侵略者踐踏和蹂躪的時候做出的偉大犧牲。 這是讚美死亡的聲音。 浴火而生,誰都知道戰爭是醜惡的,可是它仍在繼續,因此,這即內容,其實也是藝術的永恆主題。
1981年《九一八》104.5×331cm1981年《九一八》104.5×331cm
這位來自北方的漢子,以對歷史負責為己任,以中國東北的黑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戰士和人民為主要描繪對象,用厚重的筆墨,結實的造型,塑造出一大批堅凝如鐵、厚重如山,蘊含著巨大的感情和力量的作品,像一座座紀念碑,讓人忍不住一再仰視。 9月初趙奇的畫展曾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首先,一個畫家的作品僅僅是抗戰的題材,就可以擺滿樓上樓下的全部展廳,這樣的規模,是從來沒有過的。 還有更為主要的是,這些作品不是對戰爭表面的圖解,每一幅畫面都嵌入了畫家的思想,其厚重的程度,讓每一個觀眾都不能輕鬆從畫作前走過。
1984年《起來!起來!起來! 》200cm×196cm1984年《起來! 起來! 起來! 》200cm×196cm
趙奇老師的第二站展覽選取了南京這個城市,是因為南京曾經承載了太多關於抗日戰爭的痛苦,​​一場南京大屠殺,讓六朝古都城憑添了多少恥辱與傷感! 這次在南京站展出的作品,就有兩件作品值得特別關注:一件是1980年創作完成的《九一八》,這件作品曾參加過1981年的遼寧省美展,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多年來,這件作品的出鏡率一直居高不下,幾乎每年中國美術館的藏品展大家都期待能看到這幅震撼人心的巨制。 這次南京同曦藝術館專門向中國美術館借出了這件作品,讓南京的廣大觀眾也有幸一見這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丹青巨制。 另外,趙奇老師還專門為南京創作了一幅作品《長歌》。 伴隨著68年前的那場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縱火、搶劫的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的,是南京人民的浴血衛城和寧死不屈。 長歌當哭,那些為保衛南京而犧牲的戰士,是更值得我們懷念及景仰的。
1985年《黃土》(1)94.5cm×113cm1985年《黃土》(1)94.5cm×113cm
可以說,這不是一個人的畫展,而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對戰爭罪行的反省和對和平的祈願。同曦藝術館雖然是一個民營的美術館,但他承受起了自己應有的擔當,策劃這場“浴火”畫展,讓南京城的人們來一次革命現實主義的繪畫之旅,相信趙奇老師的畫作,能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 讓我們銘記國恥,為實現中國夢,奮發圖強!
1987年《戰士》200cm×190cm趙奇1987年《戰士》200cm×190cm趙奇
浴火-趙奇畫展(南京站)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家協會魯迅美術學院江蘇省文聯
承辦單位:同曦美術館北京視界聚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展覽時間:2015年9月25日-10月25日
開幕時間:2015年9月25日下午三點
展覽地址:同曦藝術館B廳(南京市江寧區雙龍大道1222號瑞都購物廣場六樓)
1991年《呼喚》191cm×191cm趙奇1991年《呼喚》191cm×191cm趙奇
1995年《英雄》127×132㎝1995年《英雄》127×132㎝
2000年《輕風》96×148cm2000年《輕風》96×148cm
2001年 《英雄的逝去》 437cm×191cm2001年《英雄的逝去》 437cm×191cm
2001年《黃水謠》96×127cm2001年《黃水謠》96×127cm
2015年《暗夜》 192cm×210cm2015年《暗夜》 192cm×210cm
2015年《待到冰雪消融》 192cm×210cm2015年《待到冰雪消融》 192cm×210cm
2015年《一條大河》 192cm×350cm2015年《一條大河》 192cm×350cm

鑑證:給藝術品一張身份證

半月談

張華今年35歲,在一家公司任部門經理,年收入約30萬元,他每年會拿出5萬元投資。 收藏書畫作品是張華投資的一大愛好,但是令張華困惑的是,市場上藝術品良莠不齊,正規可信的鑑定機構少之又少。 出於對書畫藝術品的興趣,張華自學了“鑑寶”的入門技巧,平時自娛自樂尚可,如果是大額的投資,則不敢輕易入手。 為此,張華頗為傷神。
最近,張華看到一幅藝術家何家英所作的賞月圖。 何家英今年58歲,是一位知名畫家,他的畫作每平尺市場價在20萬到30萬之間,並且市場持續升溫。 不過對於張華而言,收藏何家英的畫作存在著種種困境。 張華知道何家英其人,但是對於他在藝術界的地位並不了解。 這幅賞月圖的價值也不好估量:它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這幅畫是不是真跡? 曾經被哪些人收藏過? 哪些專家鑑定過? 鑑定結論是什麼? 專家背景又是什麼? 同類型的作品市價幾何? 近5年的價值變化趨勢是什麼? 這種種的問題對於張華來說都是未知的,但又是至關重要的。
張華的例子,不是個案,他只是千千萬萬個白領中的典型代表。 他們有藝術品投資需求,然而缺乏相匹配的品鑑能力。 市場上現有的鑑定組織或個人,大都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和體系性,難以讓人信服。 針對這些問題,李晟創辦的“華力必維”應運而生。
“樸實”的法學學霸
和許多咄咄逼人的年輕創業者不同的是,李晟給人的第一印像是“樸實”,未語先笑,謙遜低調。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法學院的他,發揚了母校一以貫之的踏實作風。 憑藉良好的法律教育背景,李晟還是致公黨法律委員會的一員。
從李晟的個人履歷上看,他是位不折不扣的“學霸”。 李晟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法學學士學位,2013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國際法專業碩士學位,2015年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利用假期時間擔任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助理律師,熟悉了國內商業和法律相關領域規定;在美國加州大學學習期間,李晟又積極參與當地政府組織的“法律互助協會” ,了解了國際商業政策環境。 “其實法學和藝術品鑑定有相通之處,都是在建立規範。”李晟說。
“學歷不僅僅代表專業能力,也是個人視野的開拓。”李晟帶領的團隊,有將近半數的人擁有海外留學背景。 既懂中國遊戲規則,又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理念, 是這個群體的優勢。 華力必維的投資者之一,法國必維國際檢驗集團在全球140個國家有超過1300個分支機構,該集團出具的產品檢驗報告能獲得全球認可。 通過與國際公司的合作,李晟和他的團隊為中國製造的產品走向國際提供幫助。
藝術品收藏一直是李晟的一大愛好,到各地旅遊時,他總會專門到藝術品交易市場淘寶。 李晟發現,長久以來,藝術品鑑定基本上都是依靠專家進行經驗鑑定,類似於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尋寶》節目。 鑑定過程不透明,結論缺乏較強說服力。 針對這些問題,李晟決定採用給藝術品製作“身份證”的方法來科學鑑證藝術品。
為藝術品製作“身份證”
什麼是“身份證”? 藝術品有了“身份證”就能確保如假包換了嗎? 團隊成員周曉丹向記者介紹了藝術品鑑證過程。 鑑證備案是微觀特徵點溯源技術。 主要依托微觀的信息採集技術,將備案的原件進行固定倍數的放大,採集信息點,然後存入到數據庫中,進行識別。 肉眼下“一模一樣”的兩幅作品,在備案技術微觀顯示下則大不相同。
檢測服務涉及科學檢測和專家鑑定,​​是一套以科學鑑證為主,專家鑑定為輔的科學鑑證體系。“我相信鑑證過程的透明化才是未來發展方向。專家為主的鑑寶極易故弄玄虛。”李晟解釋說,從本科到博士,他受到法學思維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喜歡制定清楚透明的規範。”李晟笑言。 需要鑑定的文化藝術品,首先進行儀器檢測可行性分析,可以由儀器檢測的,通過檢測出具檢測報告;不能用儀器檢測的,經專家團隊鑑定出具相關證書。 最後,統籌科學鑑證和專家鑑證,根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藝術品價值評價體系總體驗證和判斷,提供評估報告。
“法律的精髓就是建立規範,我現在做的事情,也是給藝術品鑑定設立規範。”李晟表示。 華力必維自主研發了藝術品鑑證信息管理系統、藝術品備案流程管理系統、藝術品鑑證評估因子採集對比系統、藝術品備案服務查詢系統、藝術品存儲綜合管理系統、藝術品價值評估系統等六項知識產權,通過文化藝術品鑑證評估、備案查詢和著作權登記這三大雲數據系統,最終打造可追溯的文化藝術誠信體系。
“藝術品投資有風險,我們只保證專家身份和鑑定的真實可靠,相當於給藝術品製作了一張身份證。但是價格還要顧客自行判斷。”李晟說。
創新“鑑寶”
藝術品鑑定機構歷來存在多種問題,一些知名機構在檢驗檢測行業改革中由事業單位轉為國企,原有機制體制適應市場競爭需要時間。 大多鑑定機構還是傳承眼學鑑定,這種傳統模式對市場發展制約嚴重。 不管是鑑定方式還是製度上,華力必維都進行了強有力的革新。 讓流程更規範、讓結果更明晰是李晟的出發點和歸宿。
同時,為適應互聯網浪潮,李晟還帶領團隊探索藝術品鑑證的網絡平台模式。 平台對接雲端數據庫、終端和實驗室。 用戶可以掃二維碼了解作品備案鑑證信息,已有備案和鑑證信息查詢搜索、備案鑑證申請、備案鑑證動態等。 還可以查詢到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最新動態,例如文交所的上市信息、拍賣會的信息、畫廊的信息等。
“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大都喜歡分享,我們要滿足用戶曬寶的需求。”李晟提到創建網絡平台的初衷時說。 藝術品鑑證通常包括創作與研究、傳播與教育、交易和收藏等環節,線上交流既能服務消費者,提供溯源依據,又能規範鑑定機構,記錄鑑定行為。
“鑑證評估市場是一個沒有巨頭的市場,我們將成為規範制定的先行者。”李晟平緩的語氣中透露出堅定。 (記者劉燕交)
來源:民生周刊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空谷青巖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大師空谷青巖畫作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南菁艺术鉴赏报─南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严梅林大师山水画作赏析9


南菁艺术鉴赏报─南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严梅林大师山水画作赏析8


閻立本《步輦圖》:漢藏關係圖像中的細節

 中國文物網

《步輦圖》《步輦圖》
閻立本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 他和他的父親、哥哥都擅長繪畫,同時他還官至右丞相。像閻立本這種具有多重身份的畫家,在繪畫史中是不多見的。 正因為閻立本的多重重要身份,《步輦圖》——這幅表達漢藏和親重大題材的畫作,由他來完成也就不奇怪了。
從右往左看,我們會看到一群宮女簇擁中的一位體量寬大的便衣帝王。 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順著唐太宗的視線往左看,我們會看到三位男子,高矮胖瘦不一,衣服顏色不一,當然表情神態也不一。 他們是典禮官、來自吐蕃的使者祿東贊以及翻譯官。 祿東贊到來的目的,是代表松贊乾布向唐太宗求親。 後來,就有了文成公主的入藏。
畫面中人物大致分為兩組,即唐太宗一組和祿東贊一組。 前者人多,後者人少;唐太宗坐著,祿東贊站著;唐太宗體量寬大、神態雍容;祿東贊身材瘦削、神色恭謹。 主與客的關係、尊與卑的關係、求與應的關係、大國與小國的關係,都體現得很充分。 此外,唐太宗這一組中,唐太宗寬大的體量、雍容的神態,又與多個宮女苗條的身段、忙碌的神色相互映襯,主與僕、尊與卑等關係也展示無疑。 同時,與唐太宗團隊多僕一主、萬眾一心相比,祿東贊三人都不屬於一個團隊,他們似乎表情不一、各懷心事。 畫面上,人物的體量、神色描繪都符合人物的身份,線條婉轉流暢,顏色層次分明。
文成公主入藏是個真實歷史的故事。 那麼,求親的場景該怎樣表現呢? 按理,這種重要的外交事務應該是發生在宮內,但畫面中並沒有亭台樓閣、柱廊欄杆等描繪。 而且,唐太宗應該端坐龍椅之上接受求見,然而卻是讓宮女們抬著,身著便裝出現。 再者,祿東讚的求婚隊伍本應聲勢浩大,結果只有1人,與唐太宗的團隊形成鮮明對比。 這一切,是反映了唐太宗的胸襟,還是有著其他含義呢? 或者說,對這樣的一件作品,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呢?
從繪畫中看出越來越多的細節和含義,是看畫能力提高的標誌之一。 在基於審美的欣賞之上,品讀繪畫也許還需要更多的人文知識和歷史研究。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從尺牘看明代文人生活

 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

何國慶
明代文人生活史的研究,近20年來累積了非常豐富的成績。 相關史料來源非常廣泛,舉凡詩集、文集、方志、家譜,都有不少記載。 然而文人生活最直接的史料,其實來自於魚雁往返的尺牘。 尺牘所談多是生活中的交遊、文學、書畫創作、出版、飲食、官場文化等。 所涉範圍之廣大,內容之真實,文人氣息個性盡藏於其中,遠非經過篩選的詩文集所能相比。
翻檢明朝史事,通才博物型的大師級學者為數眾多,略舉幾通尺牘與讀友分享。 以王守仁(陽明)為例,大多數人知道他是一位大思想家,其“心學”思想包含了濃厚的人文主義的自由色彩。但很多人可能不曉得,王守仁也是傑出的兵學家,他曾經平定南贛與兩廣的匪亂與民變,一生最大的軍事功業乃是平定江西寧王宸濠之亂。 嘉靖皇帝即位後,念王守仁平寧王之亂有功,敕封其為“新建伯”以表彰其功勳。 有一通尺牘,是他37歲寫於貴州,正當“龍場悟道”,奠定其一生心學體系的關鍵時期,內容所述人物身份的確認,更是彌足珍貴。 對照陽明弟子鄒守益的信,提到“青陽新建陽明書屋於九華,同志諸友命記其成”,因此他寫成《九華山陽明書院記》,可以在鄒守益文集得到參證,也顯見其推廣陽明學的熱情與用心。
方以智是晚明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很有見地的科學家,他的科學見解集中於《物理小識》一書。 此外,他為​​了讓中國與西方世界能共享文化資源,大膽提出漢字拉丁拼音化的文字改良芻議,並擬出一套完整的系統,比“五四”時期魯迅、錢玄同等人的主張早了將近三百年。 這件尺牘寫給他的老師餘揚,當時方以智已在江西壽昌寺出家,信文提到先前曾作一文二詩為老師祝壽。 後文感嘆自己多年來輾轉漂泊,負慝偷安。 相較於方以智《物理小識》,宋應星《天工開物》應該更為人所熟知。 偶然得到塗紹煃的尺牘,當時並不知道他是誰。 後來讀到宋應星《天工開物》自序,提到一位出版贊助人竟然就是塗紹煃。 序文中說,以自己的財力,無法刊行《天工開物》,但是“吾友塗伯聚先生,誠意動天,心靈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長可取,必勤勤懇懇而契合焉。昨歲《畫音歸正》,由先生而受梓。茲有後命,復取此捲而繼起為之,此亦夙緣之所召哉。”宋應星生動刻畫了塗紹煃積極資助出版事業的歷史形象。 從這段文字我們清楚知道,沒有塗紹煃的解囊相助,就沒有《天工開物》這本鉅作的傳世。
清初的大思想家中,影響最深遠的要算是顧炎武與黃宗羲。 顧炎武的信寫給文學大家歸莊。 歸莊與顧炎武齊名,時有“歸奇顧怪”之稱。 顧炎武說,歸莊先前兩次所寄詩文皆已拜讀,認為歸莊的詩稍流入宋調,應該“通經學古,以救時行道”。 黃宗羲寫給鄭樑的信,提到至崑山徐幹學家傳是樓觀其藏書,並挑選徐氏所藏之宋元文集僱人抄寫,將近千冊,實為快事。 此事應是為手邊正在撰寫的《宋元學案》蒐集資料。 凡此種種,皆可見當時文人交遊之情景,所述學問諸事也可補年譜之闕。
明代文人結社風氣綿延近三百年,大盛於晚明時期,其中以復社氣勢最盛。 搜羅復社成員三十人尺牘,其中各有七人寫給楊廷樞(維斗)、許元楨(伯讚),所言諸事有相當篇幅討論關於科考製藝文編選。 以復社當時在科考與時政的影響力,大江南北學子莫不蜂擁入社,以求能在科考上魚躍龍門。 又例如復社主盟張采寫給楊廷樞的信講到,“讀書之暇,可稍尋經世,或荒政,或數學,苟有益於用者,得一分是一分”,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正可體現復社“興復古學,務為有用”的經世濟民精神。
復社之興盛,不論在成員或精神上,都與東林無法割捨,當中有傳承之血脈。 東林諸君子尺牘,頗能見證當時的政局世態。 繆昌期給侄子繆尊素的信,寫於尊素即將赴京趕考,繆昌期祝福他考試順利,並叮嚀外出並須“慎言、慎動、慎交遊”。 繆昌期另一封信寫給東林魁首顧憲成,信文中提到的《尚行精舍記》,現可見於顧憲成《涇皋藏稿》卷十。 顧憲成於萬曆二十六年,與蘇州、松江、常熟、太倉、嘉興、宜興等吳中文人期會於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旁研講,一時賢朋滿堂,名播天下,史稱“龍山勝會”。 《顧憲成年譜》卷三提到,“龍山勝會,不減鹿洞、鵝湖”,可與此相左證。 而這件尺牘的傳世,也提醒後世學人,晚明龍山勝會的規模與影響力,足可媲美朱熹在鵝湖、白鹿洞書院的講學,乃學界不朽之盛事。
高攀龍寫給六弟信中講道:“吾邑遽失顧先生,一大變也。”即指顧憲成謝世一事,高攀龍因為“顧先生新喪”,所以“不酒肉”,也可見東林人士對顧憲成的景仰與推重。 另一封寫給七弟的信,高攀龍講到自己的近況:“今年遇凶神惡煞,作事之拙,窮天極地”,但也勉勵七弟“然否極者,有泰來之機,望弟勿自隳也”。 '
又例如楊漣信札起首即感嘆:“今天下獨不得實心任事之人耳!”如今虜患未滅,軍士“家無宿飽”,而“京師無所憑藉,不足當長城一面”,國事敗壞的原因乃出在“人”,用人不當,國勢也無有起色。 通讀此信,可見得楊漣以國家君主為己任之心,以及對君子蒙塵,百口莫辯的憂慮之情。
再回來看看書畫家的尺牘,裡頭也有非常生動的文人生活場景。 文彭寫給上池的信,內容關於篆刻創作,從信文可知上池的身份除了負責文彭篆刻的應酬交易,本身也是一位醫生。 又,關於潤筆之事,自古有之,然文人都不便明講。 從董其昌的信上,我們知道先前收信人寄去稿件,請董其昌作序,董說作序乃舉手之勞,不必酬金,只要求文徵明之畫為潤筆之資。 我們在展閱尺牘之際,似乎也見到董其昌快言快語的自信豪情。
尺牘中的“家書”,見證文人生活中的親情。 陸深寫給兒子陸楫,信中所言“康寧家書”,也就是遠行在外報平安的意思。 陸楫傳承優良家風,是先進的經濟思想家。 陸楫反對“禁奢”,他認為節儉雖對個人和家庭有利,卻對社會發展不利(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窮人的就業機會,使社會愈加繁榮。這樣的想法頗類似現代社會鼓勵消費、增加商品流通的概念)。 陸深家族在上海歷史上影響深遠,陸深告老回鄉後住在浦東老家。 明朝中葉,上海地區飽受倭寇之擾,百姓決定築城抵禦,然而卻缺乏資費。 這時陸深已經去世,梅夫人卻義不容辭慷慨捐贈了五百畝田、二千兩銀子,還主動承擔了建築小東門的所有材料和人力。 現在陸深的舊宅雖然早已不存,但是陸家嘴、陸家宅等地名,都保存在上海的歷史文化記憶中。
孫植寫信給兒子孫成泰,聽聞兒子的教師稱讚其子鄉試所作的題試“文格超偉,且有理趣”,相當欣喜。 後文說家中上下俱平安,孫兒壯實易長,並要兒子好好遊覽金陵,並且務必要到親友故舊家拜訪,為孫植致意。 信文末,孫植還不忘囑咐兒子多結交良師益友。 孫成泰後來榮登萬曆五年(1577)進士。 萬曆二十三年(1595),文壇才子袁宏道初登官場任吳縣令,當時蘇州知府孫成泰得知宏道整肅官場,清理稅賦大有成效,因此頗賞識宏道並大力支持。 孫成泰重教化,曾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刊行戚繼光所著兵書《繼效新書》。 檢閱孫成泰事蹟,再回過頭來看孫植的家書,為人父親的期望果真得到回報了。
兄弟間的情誼,也常見於明人尺牘中。 項元淇給三弟項元汴的信,很能再現文人日常生活即景。 元淇與施靜齋在禪房見面,請小弟來一同吃餅,元淇說:“即至為妙!”要是晚來,餅大概就被吃完了。
明人尺牘所載繁複,相對於正史與詩文集,尺牘文字直接抒發情感,讀其信如見其人,當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總讓觀者讀後一唱三歎,掩面沉思。

達摩六代祖師像鑑賞

新浪收藏

《達摩六代祖師像》《達摩六代祖師像》
李訓剛文/圖
《達摩六代祖師像》明戴進所做,絹本設色縱33.8厘米橫219.5厘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此畫描繪的是佛教禪宗六代祖師的形象,計有初祖達摩,二祖神光,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六祖人物之間以岩石、泉水、蒼松、古柏相連,並點裝佛教聖地。 把佛法尊嚴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幅作品將六代祖師並行安置在一個畫面上,其間以鬆石、泉水等相隔,過渡自然,各代祖師刻畫精細,情態各具。 畫面上署款為“西湖靜庵為普順居士寫”。 拖尾有明、清祝允明、唐寅、曹勳、曹溶四題,其中唐氏長題為六祖事蹟。
戴進的人物畫有工筆和粗筆兩種面貌。 此畫師法劉松年、李唐,工細嚴謹,人物神態生動,線條勁練,轉折頓挫中有流暢灑脫之至,並師承南宋院體的典型風格,筆墨技法具有深厚功力,為其工筆人物畫的代表作。
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浙江杭州人。 明宣德間(1426—1435)官直仁智殿待詔,繪畫臨摹精博,得唐宋諸家之妙,故道釋、人物、山水、花果、翎毛、走獸等,無所不工。 山水師馬遠、夏圭,並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勁蒼潤;人物佛像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所作葡萄配以鉤勒竹、蟹爪草,別具格調。 畫在明中葉影響較大,是“浙派”創始人。 傳世作品有《三顧茅廬圖》《羅漢圖》《鐘道夜遊圖》《達摩六代祖師像》。
禪宗,人微言輕佛教中教外別傳的一支,以靈山法會上的“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開其法門。 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印度禪師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因與梁武帝法緣不合,遂渡江至少林寺,面壁修煉。 慧可為求佛法,雪中斷臂,因此得達摩真傳,成為禪宗二祖。 慧可又傳衣缽與僧璨,是為三祖。 又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弘忍大弟子神秀傳教於北方,禪宗由是分為南北兩宗。 “南宗”主頓悟,“北宗”講漸修,因稱“南頓北漸”。 在慧能南禪分為禪門五宗後,“北宗”衰微下去。
從菩提達摩到六祖慧能的發展歷程,其實正是禪宗由有印度特色的教派逐步走向中國化的過程。 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聞名的六祖慧能被稱為中國禪宗的祖師。 此圖落款中寫明“為普順居士寫”,所謂“居士”,即在家“出家”之人。 佛教各宗多以持律嚴格著稱,使那些想修行而又不願放棄世俗歡樂的人望而卻步。 而慧能開創的南宗禪,認為眾生皆有佛性,求解脫只有靠自己,只要頓悟,便立地成佛。 因此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 南宗禪能在幾百年里風行天下,不拘泥於外在修行方式,應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到明代中期以後則出現“狂禪”之風,呵佛罵祖,走向了極端。 “祖師圖”之類畫像就很少出現了。
此畫所給六代祖師各具不同情態,如達摩端坐,面壁苦修;慧可抱殘臂,趺坐磐石;慧能則坐禪床上,與一居士說法。 卷中所描繪的景物也經過精心選擇,那奔瀉的泉流,虯曲的古松,深邃的巖穴,寧靜的遠山,青蔥的綠竹,構成了一個靜謐、清幽的境界。 這彷彿就是禪家的“清涼境地”。 “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禪僧們不是喜歡通過自然的萬物去參悟禪機嗎?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盡是法身”。 畫家正是藉這些景物象徵禪師們徹悟後無生無滅的境界。
此卷顯示了戴進在人物畫和山水畫方面的修養和功力。 六組人物之間以岩石、泉水、蒼松、古柏相連,並點裝佛教聖地。 在畫家的筆下,把佛法尊嚴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景物描繪上,枯​​澀的線條斷斷續續,別有韻味。 淡墨皴擦渲染,設色清秀淡雅,與其所表現的主題十分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