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鑑證:給藝術品一張身份證

半月談

張華今年35歲,在一家公司任部門經理,年收入約30萬元,他每年會拿出5萬元投資。 收藏書畫作品是張華投資的一大愛好,但是令張華困惑的是,市場上藝術品良莠不齊,正規可信的鑑定機構少之又少。 出於對書畫藝術品的興趣,張華自學了“鑑寶”的入門技巧,平時自娛自樂尚可,如果是大額的投資,則不敢輕易入手。 為此,張華頗為傷神。
最近,張華看到一幅藝術家何家英所作的賞月圖。 何家英今年58歲,是一位知名畫家,他的畫作每平尺市場價在20萬到30萬之間,並且市場持續升溫。 不過對於張華而言,收藏何家英的畫作存在著種種困境。 張華知道何家英其人,但是對於他在藝術界的地位並不了解。 這幅賞月圖的價值也不好估量:它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這幅畫是不是真跡? 曾經被哪些人收藏過? 哪些專家鑑定過? 鑑定結論是什麼? 專家背景又是什麼? 同類型的作品市價幾何? 近5年的價值變化趨勢是什麼? 這種種的問題對於張華來說都是未知的,但又是至關重要的。
張華的例子,不是個案,他只是千千萬萬個白領中的典型代表。 他們有藝術品投資需求,然而缺乏相匹配的品鑑能力。 市場上現有的鑑定組織或個人,大都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和體系性,難以讓人信服。 針對這些問題,李晟創辦的“華力必維”應運而生。
“樸實”的法學學霸
和許多咄咄逼人的年輕創業者不同的是,李晟給人的第一印像是“樸實”,未語先笑,謙遜低調。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法學院的他,發揚了母校一以貫之的踏實作風。 憑藉良好的法律教育背景,李晟還是致公黨法律委員會的一員。
從李晟的個人履歷上看,他是位不折不扣的“學霸”。 李晟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法學學士學位,2013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國際法專業碩士學位,2015年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利用假期時間擔任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助理律師,熟悉了國內商業和法律相關領域規定;在美國加州大學學習期間,李晟又積極參與當地政府組織的“法律互助協會” ,了解了國際商業政策環境。 “其實法學和藝術品鑑定有相通之處,都是在建立規範。”李晟說。
“學歷不僅僅代表專業能力,也是個人視野的開拓。”李晟帶領的團隊,有將近半數的人擁有海外留學背景。 既懂中國遊戲規則,又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理念, 是這個群體的優勢。 華力必維的投資者之一,法國必維國際檢驗集團在全球140個國家有超過1300個分支機構,該集團出具的產品檢驗報告能獲得全球認可。 通過與國際公司的合作,李晟和他的團隊為中國製造的產品走向國際提供幫助。
藝術品收藏一直是李晟的一大愛好,到各地旅遊時,他總會專門到藝術品交易市場淘寶。 李晟發現,長久以來,藝術品鑑定基本上都是依靠專家進行經驗鑑定,類似於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尋寶》節目。 鑑定過程不透明,結論缺乏較強說服力。 針對這些問題,李晟決定採用給藝術品製作“身份證”的方法來科學鑑證藝術品。
為藝術品製作“身份證”
什麼是“身份證”? 藝術品有了“身份證”就能確保如假包換了嗎? 團隊成員周曉丹向記者介紹了藝術品鑑證過程。 鑑證備案是微觀特徵點溯源技術。 主要依托微觀的信息採集技術,將備案的原件進行固定倍數的放大,採集信息點,然後存入到數據庫中,進行識別。 肉眼下“一模一樣”的兩幅作品,在備案技術微觀顯示下則大不相同。
檢測服務涉及科學檢測和專家鑑定,​​是一套以科學鑑證為主,專家鑑定為輔的科學鑑證體系。“我相信鑑證過程的透明化才是未來發展方向。專家為主的鑑寶極易故弄玄虛。”李晟解釋說,從本科到博士,他受到法學思維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喜歡制定清楚透明的規範。”李晟笑言。 需要鑑定的文化藝術品,首先進行儀器檢測可行性分析,可以由儀器檢測的,通過檢測出具檢測報告;不能用儀器檢測的,經專家團隊鑑定出具相關證書。 最後,統籌科學鑑證和專家鑑證,根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藝術品價值評價體系總體驗證和判斷,提供評估報告。
“法律的精髓就是建立規範,我現在做的事情,也是給藝術品鑑定設立規範。”李晟表示。 華力必維自主研發了藝術品鑑證信息管理系統、藝術品備案流程管理系統、藝術品鑑證評估因子採集對比系統、藝術品備案服務查詢系統、藝術品存儲綜合管理系統、藝術品價值評估系統等六項知識產權,通過文化藝術品鑑證評估、備案查詢和著作權登記這三大雲數據系統,最終打造可追溯的文化藝術誠信體系。
“藝術品投資有風險,我們只保證專家身份和鑑定的真實可靠,相當於給藝術品製作了一張身份證。但是價格還要顧客自行判斷。”李晟說。
創新“鑑寶”
藝術品鑑定機構歷來存在多種問題,一些知名機構在檢驗檢測行業改革中由事業單位轉為國企,原有機制體制適應市場競爭需要時間。 大多鑑定機構還是傳承眼學鑑定,這種傳統模式對市場發展制約嚴重。 不管是鑑定方式還是製度上,華力必維都進行了強有力的革新。 讓流程更規範、讓結果更明晰是李晟的出發點和歸宿。
同時,為適應互聯網浪潮,李晟還帶領團隊探索藝術品鑑證的網絡平台模式。 平台對接雲端數據庫、終端和實驗室。 用戶可以掃二維碼了解作品備案鑑證信息,已有備案和鑑證信息查詢搜索、備案鑑證申請、備案鑑證動態等。 還可以查詢到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最新動態,例如文交所的上市信息、拍賣會的信息、畫廊的信息等。
“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大都喜歡分享,我們要滿足用戶曬寶的需求。”李晟提到創建網絡平台的初衷時說。 藝術品鑑證通常包括創作與研究、傳播與教育、交易和收藏等環節,線上交流既能服務消費者,提供溯源依據,又能規範鑑定機構,記錄鑑定行為。
“鑑證評估市場是一個沒有巨頭的市場,我們將成為規範制定的先行者。”李晟平緩的語氣中透露出堅定。 (記者劉燕交)
來源:民生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