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不懂境界如何理解筆墨

金羊網-新快報

朱紹正(加拿大華人藝術家)
繪畫就是要講求造形、造境。 藝術創作總是顯示出藝術樣式:西畫強調造形,利用色彩、光影、質感來繪塗一個畫面;而中國畫強調造形,利用毛筆宣紙為繪畫工具,追求筆墨意趣,以自然為師,並以道來統攝形,以心中意象之形來營造詩的意境,簡稱為造境。
中國畫是像徵性兼呈現的藝術,是通過造形的象徵性來借物寫心,主要功用不在重現物象,誠然,物象通過筆墨是可以表現人的精神的。 造形呈現,最顯著的表現在用筆,令其人化,令其有人的性情。 《爾雅》:“畫,形也”。 宗炳的“以形寫形”,前一個“形”指筆下之形,後一個“形”指客觀現實中的物象。 中國畫的“形”由會心而成,不是一味模仿。 能有把握造形的基本功,有造形能力,即為技,如果技不能精,想炫技也是炫不起來的。 形像不真,馴致流為江湖俗眼,用筆粗劣可以說是沒有“技”。 “技進乎道”,沒有“技”就不會有“道”,這與有才能、才華、才情才能藝術家的道理一樣,是有從低級走向高級的。
中國山水畫主要是體現在意境上,有時干脆用一個“意”字,以示中國畫的特點。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神似,皆本於立意”。這個“意”指“意境”。 “意”是一種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藝術境界,是以現實為基礎,又高出現實,被藝術家加以理想化的藝術境界,故又通過意境來區別境界之大小高低。
境界,本義指疆土,到了佛道玄風激揚,高僧輩出,百家殊唱,廣泛借引“境界”一詞。 在中國畫史上,宋元為盛極時期,提出了“境界說”以代替魏晉的“傳神說”。 倪雲林的山水畫清遠蕭疏,簡約恬淡,不求形似,聊以自慰,是傳統畫意意境的典型。
境界可以體現畫家情懷,可見“心境”、“人境”、“意境”。 故張式在《畫壇》說:“要之書畫之理,元元妙妙,純是化機從一筆貫到千筆萬筆,無非相生相讓,活現出一個特地境界來”。 這裡不僅是文思境界與筆墨境界的相一致,還必須是自然與人“物我”的高度統一,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以筆墨追求意境、以意境造就境界的傳統模式,今天已被曲解和平庸化,很多是塗畫一些圖文解說,甜俗膚淺;略能以書法入畫的,也因為國學修養淺薄而談不上什麼境界,令很多人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從境界的高度跌落到技術的層面。 不見“古意”,只見“陋習”。如果連“境界”都還未弄懂,如何能理解“筆墨”這一涵義深邃的字眼呢?
作為中國山水畫家,不管你是中國美協會員、專家教授還是民間藝人、江湖畫工,都是用毛筆去畫去寫,雖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文化程度上、思想境界上、藝術水平上的差異,但廣義上都是畫家。 現代有些畫者一味追求筆墨遊戲,狂呼“往往酒後”、“即席一揮”,故作聲勢,號稱大師,用以嚇唬婦孺百姓。 故曰:前輩脫作家習,得意忘象;時流托士夫氣,糊弄欺人。 文人畫粗頭亂服,毫端始見精神,風骨嶙峋晉唐;焦濃淡清,墨暈能傳五音,氣韻氳氤繞樑。 不僅僅只是要求寫畫具備書法功底,恐怕更重要的還是其澄懷觀化之心,以及腹有經倫,才能創造出精妙的中國山水畫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